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陜西。
如果要選一個“陜西最遺憾的古城”,我會投潼關一票。
看過潼關古城未拆除之前的老照片,我總覺得:以它奇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蘊、奇絕的自然風光,如果保留至今,那絕對是陜西旅游的一個“流量”景點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份遺憾,我就格外喜歡這條老巷子——水坡巷。
水坡巷,潼關古城唯一保存下來的一條老巷子。
當年三門峽水庫修建時,潼關老城被劃入了淹沒區(qū)。于是,整個縣城南遷到了10公里外的“吳村”,成了今天潼關縣的所在地。潼關老城南門附近的水坡巷,因為地勢較高,最終“幸運”地得以留存。
雖說,眼下在原址上已經(jīng)復建了潼關古城景區(qū)。但這條歷經(jīng)時光打磨的老巷子,才是最接近古城記憶的所在。
水坡巷距離現(xiàn)在的潼關古城景區(qū)只有幾百米,巷口有座城樓門,穿過窄窄的單券門洞,便走進了這條老巷子。
青石板鋪就的街道,被歲月磨得光滑,兩旁的古建筑雖歷經(jīng)風雨侵蝕,古樸滄桑。大概多少有些心理作用,走進水坡巷,就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一不留神,就仿佛回到了那個車馬慢、歲月長的年代。
水坡巷全長800多米,東高西低。從靠近潼關古城景區(qū)的西巷口進來,一路走的是上坡。
據(jù)說,順著這條路一直走,就可以走到麒麟山和印臺山的腳下。
越往里走,會發(fā)現(xiàn)水坡巷兩邊臺沿越來越高,路面越來越低。實際上,這正是這條“水巷”最特別之處。
水坡巷是“一河兩街”的山地水街的形制,整個坡巷中間低,兩邊高。平時主街道是交通道路,到了下雨天,便成了排水溝渠。
這也正是“水坡巷”名字的由來。
這條巷子不長,但故事卻不少。水坡巷7號有座沈氏民居,據(jù)說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曾短暫居住于此,還給主人留下一幅“龍飛鳳舞,風到月來”的字,表達其當時順其自然的心境。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來過沈氏民居,并在沈家大門外種下了一棵槐樹。抗戰(zhàn)時期,這棵龍槐被炮火擊中,導致樹身彎曲橫著延伸,成為水坡巷中著名的景觀。
水坡巷里有座土地廟,廟里有一口唐代古井。據(jù)說這井水清冽甘甜,乾隆爺不僅喝過,還贊不絕口。
據(jù)說潼關保衛(wèi)戰(zhàn)時,老潼關的一些政府機關遷入了水坡巷。我并沒有找到舊址,只發(fā)現(xiàn)了一個“潼關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走走停停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了這條巷子獨特的美。
于低處,抬頭仰望枝繁葉茂的古樹;于高處,低頭俯瞰錯落有致的院落。時光不語,唯有古樸的建筑在陽光下投下斑駁的影子,寧靜而質樸。
如今的水坡巷,依舊保持著原生態(tài)的質樸模樣。老街的居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悠然自得,成為時間長河里的守望者。
如果有機會,記得來看看它。
最后說一些旅游實用信息,想來的朋友可以參考:
坐標:陜西渭南潼關縣潼關古城景區(qū)水坡巷
門票:免費
交通:水坡巷緊挨著潼關古城景區(qū),大家來玩可以直接導航“潼關古城”,到達古城前會先經(jīng)過這條巷子,留心一下就會看到。
想了解更多冷門又好玩的旅游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fā)現(xiàn)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