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從未停止對海洋的探索。深不見底的海底世界,究竟藏著怎樣的奧秘?福建泉州晉江的深滬灣,或許可以為你解答一二。這里不僅有一覽無余的碧海藍天,更有神秘莫測的海底古森林。
東南衛視“海洋季風”通欄節目帶,5月18日18:00《向往的大海》,帶你一探福建神秘的海。
如果你想要親眼見證海底森林的奇觀,最好是在每月退潮、沙層較低的時候來到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到此時,這邊海灣的潮間帶就會露出一些黑黝黝的古樹樁。
這些黑黝黝的古樹樁,形態各異,直徑約20~80厘米,露出高度一般也只有幾十厘米。
距離這些古樹樁不遠處,還存在著大片古牡蠣礁,距今已有9000—25000年之久。
洪少雄是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據他介紹,深滬灣的地質奇觀放眼國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陸生與水生,兩種生長環境截然不同的生物,出現在距離如此之近的同一潮間帶,為本就難以解釋的海底古森林增添了幾分神秘。
至今,科學上仍不能確切地解釋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蠣礁的成因。學界存在地殼運動說、海平面升降說、自然環境變遷說等幾種說法。
盡管在成因方面存在分歧和爭議,學者們在古森林遺跡意義的認識上卻是不謀而合。
古森林和古牡蠣礁及其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對研究古海洋、古氣候、古植物及海陸變遷具有重大價值,也是認識地殼運動、地球氣候環境變化規律的重要實證。
除了古森林和古牡蠣礁,保護區內還有種類繁多的海蝕變質巖、形態各異的海蝕紅土陵巖等。
它們記錄了從古生代、中生代直至新生代的漫長地質歷史。
2021年6月8日,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海洋科普館正式開館。
該館通過沙盤系統、半球幕投影系統、互動體驗、VR、實物標本等形式,全方位介紹深滬灣特殊地質地貌景觀,展現深滬灣海陸變遷過程,科普海洋自然科學知識,傳播保護生態環境理念。
探索與保護神奇的海底世界,不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更是為了保護人類與更多生物的未來。
東南衛視“海洋季風”通欄節目帶,15分鐘文化專題片《向往的大海》,通過福建水下考古、福船文化、海洋影像、惠安女等特色人文脈絡,呈現福建海洋文化多領域融合發展的時代風采。
編輯 | 翁翔
主編 | 吳怡吟
監制 | 王麗明
讀完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