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往窗臺一壓,財神爺追著送錢花!”
“左手摟著‘福祿’葫蘆,右手甩開‘搬磚’苦瓜——打工哪有不瘋的?盤個葫蘆樂開花!”
求財運?掛葫蘆!想躺平?盤葫蘆!這屆年輕人對葫蘆的癡迷,就是主打一句話——“葫蘆在手,快樂我有”!
在青山湖街道相府社區的農家小院里,手藝人周冰就把葫蘆玩出了“新花樣”。初見周冰時,她正專注地伏案工作。暖黃色的臺燈光線斜斜地灑落,將她的側臉鍍上一層光暈,也照亮了她手中的葫蘆。她右手握著牙機,細小的針頭輕輕劃過葫蘆表面,發出細微的嗡嗡聲,不知不覺中,一道道精美的花紋在葫蘆上悄然綻放。
葫蘆諧音“福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招福納祿的象征,代表著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而且它肚子大,能容下世間諸多美好,就像一個裝滿幸福的寶葫蘆。”不同于傳統葫蘆手工藝制品,周冰創作的葫蘆作品兼具傳統寓意和現代風格,更加俏皮,是年輕人的“菜”。
“你看,這個葫蘆的形狀就像一個可愛的雞腿,我就根據現在年輕人的喜好,在上面雕刻了‘加個雞腿’幾個字,很有趣味和活力;這個葫蘆和往常的不太一樣,它是上面大、下面小,所以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倒福’,寓意著福氣滿滿;這個則是適合小孩子玩的撥浪鼓葫蘆,抓在手里搖一搖,充滿童趣……”周冰娓娓道來。在她看來,傳統手工藝也要與時俱進,只有讓年輕人喜歡,這門手藝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周冰其實是“半路”學習手藝。如同大多數女性一樣,她的人生軌跡也是從工作到結婚生子,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只是,當生活重心轉向家庭的那段日子里,她的世界被柴米油鹽和孩子的歡笑、哭鬧填滿,內心深處卻始終藏著一份對傳統手工制作的熱愛。而她與雕刻技藝的緣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十幾年前,周冰在臨安城區的街頭,偶遇一位石雕店的老師傅。當時他正手持一把專業工具,在石頭表面輕輕雕刻著圖案,師傅專業的動作,吸引了她駐足。老師傅見她看得入神,笑著問她是否想學。就這樣,周冰開始了她的雕刻之旅。老師傅教會了她一些基本的操作后,便將一塊方形的石頭交給了她,讓她打磨成圓形。
“雕刻三分靠技術,七分靠耐心,這是一門需要用心靈去感受的手藝。”在隨后的日子里,老師傅傾囊相授。周冰也牢記師父的教誨,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中的工具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也正是那段難忘的時光,讓周冰真正愛上了這門手藝,也為她日后雕刻葫蘆埋下了伏筆。
在全職帶娃的那段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周冰在抽屜里發現了朋友送的幾個小葫蘆,靈機一動,用原先刻桃籃的工具,簡單雕刻了幾道花紋,隨后編上棉線,不僅可以用來盤玩,還可以當掛件。這些作品一經展示,便受到了親友的一致好評。
有了第一次雕刻葫蘆的成功經歷,周冰便一發不可收拾。葫蘆漸漸不夠用了,她便在網上四處搜尋,從最普通的葫蘆到造型奇特的異形葫蘆,從小巧玲瓏的迷你葫蘆到碩大飽滿的巨型葫蘆,她都一一收入囊中。再后來,她索性將自家院子里的一間空房改造成了工作室。如今,她的工作室里充滿了葫蘆的氣息,墻上掛滿了各種形狀的葫蘆,有的已經雕刻完成,有的還在等待她的創作,角落里則擺放著各種工具:牙機、大小不一的刻刀、刷子、編繩、顏料等。
今年“五一”期間,周冰帶著葫蘆作品在花間里正式“出道”。雖然是第一次擺攤,但短短五天時間,她就賣出了一千多個葫蘆作品。從孩童到年輕人,再到年長者,各個年齡段的顧客都有。“葫蘆不夠賣的時候,我就現場制作,來個‘現做現賣’。”周冰笑著說道。
葫蘆的火爆,也讓周冰更加自信了。除了在工作室“埋頭”創作,她還積極參與社區里的各種活動,將葫蘆雕刻、拓魚等傳統技藝分享給社區里的老人和孩子,讓小小葫蘆激活更多人的藝術DNA……
來源:臨安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