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三朝老民”金農,字壽門,號冬心,清錢塘人。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其中,在康熙朝三十六年,在雍正朝十四年,在乾隆朝二十八年。因此他給自己封了個“三朝老民”的閑號。
金農 1763年作 自畫像
清初康、雍、乾三朝號稱盛世。揚州憑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成為最具特色的都市之一。這里不僅物業富足,而且地處長江、淮河、運河之濱,歷來是南北交通運輸的要沖,不光商販云集,就連遠居皇城的達官顯貴也紛至沓來,官商勾結,搜刮金銀,使揚州很快產生出一個具有超級消費水平的暴發階層。這些人在揚州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更多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則是朝不保夕,社會的畸形與不公,不僅使文化人、藝術家在政治上受壓抑,生活上也是窘迫艱難。鄭板橋詩中稱自己是“半饑半飽清閑客”,就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境遇。大批仕途無望的漢族知識分子,除了“授讀童蒙”存在著出世與人世、抱負與隱逸、封建文人觀念與新興市民意識的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性格上的煩躁和行動上的荒誕。這正是揚州的社會現實與他對人生際遇感悟的反映。
揚州對金農產生重要影響的另一個方面則是這里的特殊文化氛圍。在“儒雅”的商賈、府官們大力興助下,揚州的畫壇詩社、書院學校、劇演出版、字畫購藏,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活動異常活躍,吸引了眾多的名流,總之,繁華的揚州,處處有腐朽沒落的生活,又有商業資本活躍興旺的景象。生活既使人感到絢麗多彩,又讓人心煩意亂,這一切對于塑造一代杰出藝術家的深刻思想和特殊風格也許是必不可少的。環境因素在潛移默化地影響金農的觀念、風格和情緒,更不容忽略的是他的人生際遇。
金農 紅綠梅花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138厘米,橫65.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人生際遇坎坷
金農是浙江錢塘人在明朝,金家曾是當地的”望族”。人清以后,這個書香之家雖已有些中落,但金農父親在世時,日子過得尚殷實。大約二十來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家庭失去有力的支柱,生活日見拮據。
金農廣額明目,自幼聰穎,年權十七,他已懂得韻律工詩詞,并在當地名人盛集的詩會上一鳴驚人。二十歲那年,渡過錢塘江到蕭山,向從京師告老還鄉的著名學者毛奇齡求教。第二年,他又去拜訪長洲宿儒何焯。金農在何家虔誠地執了兩年弟子之禮,受益匪淺。除了經史詩文上大長見識外,他的興趣還擴展一字畫碑帖領域。
金農第一次踏進揚州這個城市,已是而立之年。他抱著“鬻書而食”的愿望而來,卻落個“閉門自饑”的結局而歸。他仍然不斷地來到這里,交了許多朋友,還憑超人的才華飲譽揚州,取得了立足的資本。所以,往后他雖常常遠出旅行,但總是興盡即歸,揚州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金農喜好旅游,特別是三十五歲到五十歲這十五年間,他頻頻出游,這些深廣的閱歷和豐富的體驗,不僅升華了他詩文的境界,也為他金石書畫的技藝和氣格的演進起了很關鍵的推進作用。“鬻書賣畫”,這四個字大體可以概括金農五十歲以后的生活景況。乾隆二十八年,金農病倒在寄宿的佛舍里。這年九月金農病逝于揚州,享年七十七歲。
金農 紅蘭花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63.7厘米,橫4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趣聞軼事傳奇
“揚州八怪”,通常的說法是李鱓(復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農(冬心)、黃慎(癭瓢)、鄭燮(板橋)、李方膺(虬仲)、羅聘(兩峰)。此外,至少還有五種以上說法,涉及十多位畫家,但無論哪種說法,金農都在其內,可見他是“八怪”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人們為何以“怪”相稱?“怪”又“怪”在哪些方面呢?
這個“怪”首先是指作品格調上的離經叛道。金農等人戴上“八怪”的桂冠后,既為社會所認可,又被人們津津樂道,廣為傳揚。這除了藝術風格的原因之外,其中也包含著個性行為、思維方式、處世觀念等多種異于常情的因素。難怪好友全祖望稱他為“畸士”了。
金農交友廣泛,上至名門公卿、富豪巨賈,下至賣漿引車的貧民百姓,主教九流無所不有。他交友還有一種怪脾氣。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話不投機半句多,而且報之以白眼,更別想求得他的詩文字畫。而對要好朋友從不以窮富貴賤取人。
在金農眾多的朋友中,—個就是當時寓居揚州的鄭板橋,兩人喜歡一起“杯酒言歡,永朝永夕”,“相親相洽若鷗鷺之在汀渚”。鄭板橋曾說“杭州只有金農好”。他倆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觀、藝術觀外,個性脾氣特別相投,常常出入秦樓楚館,酣飲金農中年游歷達十五年,足跡踏遍半個中國。哪來旅行費用呢?除了化緣僧院,朋友資助外,他招募挑選了一批能工巧匠,組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技術訪游團”,金農充當“團長”,團里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如甬東朱龍擅雕鑿紋刻硯石,新安張喜子精界烏絲欄,會稽鄭小邑擅長抄寫,吳門莊閨郎會彈奏樂器,蘭陵陳彭擅長畫墨竹,每到一地全團便開展活動,以此籌措旅資。這種方式在“八怪”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金農具有的完全是一個浪漫詩人的情懷,一個不修邊幅的書畫家風度,一個無拘無束的野逸文人氣質。其次,金農晚年窮困潦倒,盡管不能排斥社會原因,但也有屬于自身的緣由。金農的收入也頗可觀了。結果老來卻弄得四壁皆空,無錢人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金農 竹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112厘米,橫30.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畫境孤詣獨絕
金農在詩、書、畫、印以至琴曲、鑒賞、收藏方面都稱得上大家,而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的還牧繪畫和書法。他的畫造形奇古,用筆拙樸,所畫人物、山水、花卉、佛道、走獸等無不孤詣獨絕。其涉筆的題材之廣,當時亦罕有相匹者。尤其五十歲后,他集中精力于繪畫,創作出一大批精湛的代表之作,為世人矚目,金農也自豪地稱這些作品“全是六朝神晶”、“直是丹青家鼻祖,開后來多少宗支”,根本不把京師的宮廷畫師、江南的“四王”、吳、惲等放在眼里,對他們那套陳陳相因、千篇一律的畫風嗤之以鼻。他—所主張的是要能直接從大自然中擷取新鮮活潑形象的“師法造化”作畫原則,并在“形”“神”皆備的基礎上來突出“以意為畫”、“意造其妙”的創作精神。
他為了畫竹,就“以竹為師”,’特地在住所周圍種植了大片修篁翠竹,并“日夕對之,寫其面目”;畫到后來連寫竹大師鄭板橋也夸他的竹別具情趣。
他畫梅,“以梅為師”,在恥春亭旁栽下老梅三十株,冒著風雪反 復揣摹梅枝的正反轉側、疏密穿插 的生動情態,或踏冰尋察江路野 梅,呵寒揮毫,以求“戲拈凍筆頭, 未畫意先有”的境界。在技法上他 博采各名家之長,參以自己古拙書 風的金石意趣,形成瘦如饑鶴、清 如明月、崛如虬龍的獨特風格,畫 中或古香滿幅,或寒氣襲人。并題 六言詩“數樹梅花破俗,冷香恰稱 清貧。舊家門徑不改,莫道此中無 人,來抒發傲世高標的精神, 同樣,他畫馬“廄中良馬是吾師”,并吸收了唐人昭陵六駿的造形特點,別開雄健沉厚之生面。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清楚地看到,金農畫的是竹、是梅、是馬,除此之外,金農還有一些以表現世俗風情為主的作品,一幅描繪江南水鄉女子劃小艇采菱的《采菱圖》,金農以花青漬染出形如少女螺髻的遠山翠嶺,又以赭色抹出明凈的沙灘岸渚,山環灘繞的中間是清波蕩漾的湖水,無數小舟撒在簇簇浮菱之間,用朱色點出隱約可見的少女身影,或忙于打槳,或忙于采菱,或頷首輕歌,或舉手招呼,勞動所擁有的一份輕松歡樂與女自然充盈的生機秀麗構成了令人向往的美。還有一幅僅畫了一片紅瓤黑籽西瓜的冊頁,金農題道:“行人午熱,得此能消渴。想著青門門外路,涼亭側,瓜新切,一錢便買得。”詩中用了東平侯邵平種瓜青門的典故,畫也新穎別致,而且把這一通俗的題材處理得那么氣息生動、濃郁,其藝術構思令人折服。
金農 梅花圖軸
紙本,設色,墨筆,130.2×28.2厘米。弗利爾美術館藏
書風求拙為妍
康熙、乾隆時代的書法界正是“帖學”一統天下。金農和鄭燮等人卓然樹起叛逆的大旗,成為清代書道中興的領風騷者。金農的書法藝術和他的繪畫一樣,以古樸渾厚見勝,有“求拙為妍”的藝術特點。從傳世書跡來看,其隸書蒼古奇逸,正書樸厚歧出,行書健勁瀟灑,影響最大的還是他首創的漆書。“漆書”這個詞的來源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二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評自己書法時說:“臣書刷字。”可知“漆書”是指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金農寫漆書所用的墨是自選墨煙所造的“五百斤油”。“金農墨”濃厚似漆,“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寫出的字凸于紙面,稍一觸指即為墨染。所用毛筆,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濃墨,行筆只折不轉,如漆刷之運作。這種方法寫出的字看似粗俗簡單,無章法筆意可言,其實是大處著眼,剔除細節,直取磅礴氣韻。那險峻雄奇的構局,渾樸鈍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調之中。
最能反映金農書法藝術境界的是他的行草書。他沒有沿著王羲之或顏真卿等大家的路子發展,而是將楷書筆法、隸書筆勢、篆書筆意融進行草,自成一體,別具一格。清代書家江浞在《跋冬心隨筆》中說:“冬心先生書,淳古方整,從漢人分隸得來,溢而為行草,如老樹著花,姿媚橫出。”道出了金農行草的氣局和筆路。他的行草的疾徐、藏露節奏處理得平和含蓄,自然生動;“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云行,無稍間斷,永存乎生意”。其點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鉤都呈隸書筆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于魏碑,轉折處則一派今草、章草之法。時有飛白渴墨相間其中,分外蒼勁而靈秀。整幅布白沒有斧鑿之跡,卻上下貫穿,左右呼應,一招一勢自得其妙。尤其那些信手而書的詩稿信札,古拙雅淡,“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情緒、人格皆從筆姿墨趣中流溢出來,匯聚成一種真率天成的勝境,令人愛不釋手。
由于金農的身世,他以賣字賣畫為業,難免把商業習氣帶入藝術領域。許多慕名求索者又非知音,不少作品明顯有應酬之嫌,甚至有“師藉門生賣畫錢,門生畫亦賴師傳”,“圖成幅幅署髯名,濃墨刷字世便驚”的情況,并由此引發出“金農無畫論”之爭。這些情況雖給金農書畫的鑒賞、論評帶來一定疑難,然而絕不能由此否認他的作品風格是順應了當時歷史文化發展的趨勢,在抒發個性,沖擊時弊,力倡新思維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本文摘自《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
金農作品欣賞
《陳淳畫集 中國畫名家賞析》
原價 65元 現價35.8元
微信:zdazhu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