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忘了,什么都忘了。來到張飛廟前,看著白墻上的四個大字“江上風清”,我一片茫然。
這是我十多年前來過的地方,卻什么都記不起。
到了一定年紀回想往事,真是一場夢,就像是蘇軾寫的“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從云陽梯城景區下來,過了長江很快就到了張飛廟。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于與重慶市云陽縣城隔江相望的飛鳳山麓,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
張飛廟也是三峽庫區唯一一個遠距離整體搬遷的文物單位,從原云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搬遷至盤石鎮龍安村,溯江而上30公里,堪稱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
傳說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云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云陽的一個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于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云陽,身在閬中”之說。
云陽人要感謝這個老漁翁,有了張飛廟,長江邊小城云陽一下子就不普通了。
停車免費門票30,這算是很有良心的景區了。黃金周的這天游人不多,這倒是令我們有些奇怪。
看來大家都擁到白帝城了,云陽的存在感不是很強。
三爺的這個雕像是很威武的,滿身的疙瘩肉,香火也旺。農歷八月廿八是三爺生辰,張飛廟的祭祀活動頗具影響。
“江上風清”4個字每字約2米見方,順江和逆流幾里外也可遠眺,有意思的是從左至右的讀“清風上江”和從右至左讀“江上風清”都有意思。
這是光緒末年做過國子監學正的重慶云陽籍書法家彭聚星,回云陽養病時題寫了“江上風清”這4個遒勁的大字。出自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很有意思的是1883英國商人途經張飛廟拍照留念,從那張照片上驚奇地發現,“江上風清”的位置原來刻著“靈鐘千古”4個字。
“江上風清”為什么要覆蓋原有的“靈鐘千古”?這里有個故事。
張飛廟內鑄原有一口大鐘,彭聚星還鄉修養期間對張飛廟進行修整,翻刻全國各地名碑在廟中陳列,使張飛廟由單一的祈福之所變成了“文藻勝地”,于是書“江上風清”覆蓋在“靈鐘千古”之上。
江上風清是一種瀟灑,靈鐘千古則是古韻。要是“江上風清”與“靈鐘千古”并存,豈不美哉?張飛廟搬遷的時候,應該把“靈鐘千古”也刻上,這不是現代的一個美談?
張飛廟還有一個“相不拜將”的傳說,也和“江上風清”有關系。
彭聚星題“江上風清”,是贊頌張鵬翮清正廉明的形象。
張鵬翮歷任州知府、刑部尚書、河道總督、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學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為清代蜀人中官位最顯赫、政績最卓著、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康熙年間張鵬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掃墓祭祖,乘船途經重慶云陽張飛廟時,隨從提議進廟祭拜,張大學士以“相不拜將”為由拒拜,續航程30里后夜宿三壩溪。次日晨船工醒來發現,頭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里,停在了下游張飛廟腳下的渡口。
張大學士認為是夜泊時沒系牢船繩而順流倒退了,啟程上行30里后又夜宿三壩溪,早晨再次停在張飛廟腳下的渡口。
張大學士不信邪,又上行,天亮時第三次停在廟腳的渡口。
事不過三,張大學士大驚,連忙登岸向張飛謝“罪”之后啟航,突然江上清風鼓帆,將船順風直送30里外的三壩溪。
故事很神奇,看看三爺多厲害。可惜其他的石刻正在維修,用網子遮掩著,這次我沒有看到。
張飛廟建筑依山取勢,坐巖臨江,匯集了歷代建筑的精華,在這里可以看到諸多朝代川東的建筑風格和藝術。
這個大門有講究,叫做“斜門歪道”,門開在了側墻上,門前梯坎道路彎斜曲折。
張飛廟山門西北朝向對著成都, 那里是蜀漢王朝的都城,表達三爺對大哥劉備的忠心。
里面主要有結義樓、得月亭、正殿等10多處獨具特色的古建筑,張飛廟有“巴蜀勝景”之美譽。我們當然是走馬觀花了。
想象不到的是張飛是個武人,這里卻是文人該來的地方。
一樓入目皆為名人字畫木刻,這里收藏的書、畫、雕、刻亦有“三絕”之譽:文絕世、書法絕世,雕刻絕世。
遠至漢唐,近至明清,無數名人墨客在這里揮毫抒情,賦詩留聯。
館內收藏的碑刻、楹聯、匾額、字畫等800多件,流派眾多,風格各異。
在字畫廊、碑室、助風閣、《出師表》展室等亭閣里,琳瑯滿目的題刻匯集了各種書畫珍品。或縱橫磅礴,或蒼勁挺拔,或溫潤雋秀,或綿里藏針。
既有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等的手跡,還有岳飛潑墨揮毫的前后《出師表》,鄭板橋清雅的竹、石、蘭等,廟內彌漫著一股濃濃的書卷氣,有“文藻勝地”之美譽。
有介紹說張飛廟歷代的住持僧,都非常注意請來此游覽的書畫名家留下其珍貴墨寶,其中清代瘦梅上人更甚,凡“遇名流過寺,必乞留題”。
所以有“張祠金石,甲于蜀東”。
有意思是一些木匾一面是書畫,一面是主席詩詞,當是那個特殊年代為保護文物所為。
古建真是很有特色,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我們從一樓一直往上走。
老張飛廟 2002年閉館拆遷,于2003年復建開館,張飛廟現存建筑近90%的構件都是老廟拆遷來的材料。
這復建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沿結義樓石階而上便是張飛廟的正殿,中為張飛像,上懸“力扶漢鼎”的牌匾。銅像兩旁是“怒鞭督郵”、“義釋嚴顏”、“長坂退敵”、“閬州遇害”系列雕像。
正殿有一口大缸,缸內裝有張飛頭顱,頭顱用清油長期浸泡才不致毀壞。張飛廟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拜祭者為表虔誠,便帶了清油傾倒其中。
我們印象中張飛是猛將,但也有人說張飛也是一個能詩能畫的的文化人。
這個張飛像雖然一身戎裝,但是沒拿丈八蛇矛。
出正殿往東是助風閣,這是明代所建宋式雙重檐的六角形亭閣。傳說助風閣就是埋葬張飛頭顱的地方。
三爺神靈在云陽曾幾次顯靈。一次是明末張獻忠率大軍沿長江進軍四川,張飛一腳立江中,一腳立云陽縣城,不讓張獻忠入川。
還有一次就是前面說的“相不拜將”,張鵬翮備三牲三果上廟拜祭了張飛,船才順風而動平安到家。之后張飛名聲大噪,成了保佑過往船只一路平安的神靈。后人便在廟里建了助風閣,上書“助我清風”。
現在一些云陽人買了新車或者新船都要去廟里放鞭炮,敬香送油。
這個故事我不太喜歡,說的三爺好像是個小氣鬼,三國中三爺可不是這樣的人。
張飛廟里還有一塊石碑,說是張飛顯靈書寫的:“一把鐵槍扶社稷,三尺銅劍振乾坤。先生不知余名姓,赤膽黑面老將軍。扶汗張將軍。”
這就更離譜了,三爺也沒有自吹自擂的毛病呀。
從正殿下來有座杜鵑亭,瘦成一把骨頭的老杜正在仰頭看著天。
當年杜甫舉家東遷,行至云陽肺病復發,寄居張飛廟中的水閣11個月,寫下了30多首動人的詩篇,其中頗為有名的是《云安有杜鵑》一詩:“東川有杜鵑,西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
說來說去就是這里有杜鵑,他感嘆君臣之綱被破壞,真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據說老杜就是在這里吟杜鵑詩,所以才有了杜鵑亭。
望云軒是一處幽雅的庭院,青棕翠竹盆景成趣。據說望云軒是張飛的英靈遙望東方荊州,期盼二哥云長能夠重返蜀土再聚的地方,因此名為“望云軒”。
得月亭正中懸有一口大鐘,這個和“靈鐘千古”有關系,前面已經說過。
張飛廟不大,故事不少,要是細細的說,這就費勁了,我走馬觀花的游玩,也就只能這個樣子了。
這次寫了這么多文字,相比十多年后應該不會忘了吧?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