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瞧不起中國,張教授實地考察印度:落后40年都不止
南宮欽
這些年,印度有些政客和媒體老愛放豪言,說要趕超中國,甚至瞧不起中國的成就。什么“印度經濟馬上要起飛”“中國模式過時了”之類的話,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
可現實呢?中國這邊高鐵跑得飛快,5G都普及到農村了,印度那邊連個像樣的排水系統都搞不定。這差距,到底有多大?
張維為教授坐不住了,干脆親自跑去印度實地考察,看看這所謂的“趕超”到底是怎么回事兒。結果呢,他回來一總結:印度落后中國40年都不止。
張維為教授:從口譯員到中國模式的代言人
張維為教授是可不是一般的學者,現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還是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的研究員。早年他干過一件挺牛的事兒——給國家領導人當過口譯員,走南闖北,見識過大場面。
后來他專心搞研究,研究中國的道路、模式和話語,出了好幾本書,像《論中國》《中國震撼》之類的,在國內外都挺有影響力。
張教授有個特點,特別喜歡用事實說話。他研究中國模式,不是光坐在書齋里寫論文,而是跑遍了世界,去對比、去觀察。這次去印度,也是因為聽夠了印度那邊的“豪言壯語”。
有些印度政客動不動就說“中國經濟要崩了”“印度很快就能超過中國”,媒體還跟著瞎起哄。張教授心想,光聽這些空話沒用,得自己去看看印度的實際情況到底怎么樣。于是,他收拾行囊,直奔印度,打算用自己的眼睛和數據,給這些說法來個“實錘”驗證。
印度現狀:霧霾、基建、民生,差距一目了然
張教授這一趟考察,去了不少地方,尤其是印度的首都新德里,還有一些工業區和農村。他回來后感慨:印度的現狀,跟中國比,真不是落后十年二十年能概括的,40年都算客氣的。
張教授到新德里那天,空氣質量指數(AQI)直接爆表,高達500。這是個什么概念?中國當年工業化最嚴重的時候,比如北京霧霾最厲害那幾年,AQI也就80左右,偶爾上百已經算很夸張了。500是什么感覺?那空氣跟能“吃”似的,灰蒙蒙一片,呼吸都費勁。
印度人自己也習慣了,出門戴口罩的都不多,可見這問題有多根深蒂固。反過來,中國這幾年治霾下了狠功夫。煤改氣、關停污染企業、推廣新能源車,效果實打實。
2023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已經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跟新德里的300多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張教授說,印度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還沒走到中國當年的水平,污染控制更是差得遠。
再看看印度的基礎設施。張教授在新德里街頭轉了一圈,發現排水系統老得不行。一到雨季,街上就積水成河,連首都都這樣,別的地方可想而知。
中國呢?不說北上廣這些大城市,就連很多三四線城市,排水管網都修得像模像樣,暴雨來了也不至于“看海”。
還有公共交通,新德里的公交系統覆蓋率低得可憐,車又少又破,擠得跟沙丁魚罐頭似的。機場也好不到哪兒去,德里國際機場這些年幾乎沒怎么擴建,候機大廳擠滿人,效率低得讓人抓狂。
反觀中國,隨便一個省會城市,機場都修得寬敞明亮,高鐵站更是遍地開花。印度這基建水平,別說跟中國現在比,就是跟20年前的中國比,都差了一大截。
張教授還觀察了印度的政治制度。印度老愛標榜自己是“世界最大民主國家”,但實際運作起來,問題一大堆。比如大選,2019年那次,光競選就花了80多億美元,比美國大選還貴。
這錢哪來的?大多是富人和大企業掏的,結果就是政治越來越像“富人游戲”,普通老百姓的聲音根本沒人聽。
中國這邊,雖然不搞西式民主,但政府干實事兒的能力有目共睹。從脫貧攻堅到基建狂魔,效率高得讓印度沒法比。張教授說,印度的民主看著熱鬧,可落實到民生上,效率低得讓人搖頭。
張教授查了些公開資料,比如人均壽命,中國2023年是78歲,印度才69歲,整整差了9年。污水處理率,中國城市基本達到90%以上,印度連50%都不到,很多地方污水直接排河里。教育上,中國小學入學率99%,印度還有幾千萬孩子上不了學。這些數字一擺,差距明明白白。
張教授總結,印度的發展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工業化起步晚、政策執行差、社會結構復雜,這些都拖了后腿。跟中國比,印度不是落后了一星半點,而是全方位的差距。
張教授考察回來后,沒閑著。他把這些見聞寫成文章,做了好幾場演講,國內國外都反響不小。很多人聽了才知道,原來印度跟中國的差距這么大。這事兒還推動了中印兩國學界的一些交流,不少人開始認真討論:印度到底該怎么追趕?
張教授特別關注了印度的制造業。印度這幾年老喊“Make in India”,想學中國搞工業化??涩F實是,政策喊得響,執行卻拉胯。補貼發不下來,土地審批卡得死死的,企業信心不足。2023年的數據,印度制造業占GDP的比例還不到15%,中國早就穩定在25%以上。
更別提基礎設施拖后腿了。沒有像樣的港口、高速公路和穩定的電力,工廠怎么開?張教授去過印度幾個工業區,看到不少工廠三天兩頭停電,效率低得沒法看。反過來,中國這些年修了14萬公里的高鐵,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一,制造業才能站穩腳跟。
印度政府也不是沒努力。莫迪上臺后,推了好多改革,像“數字印度”“清潔印度”之類的??上Ч邢?。官僚主義太嚴重,上下不通氣,政策到地方就變味兒。教育也跟不上,印度識字率才75%左右,中國早就超過95%了。沒有高素質的勞動力,經濟想騰飛太難。
張教授說,印度的結構性問題太深了。種姓制度、地區差異、腐敗,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政府想干事兒,但底子太薄,步子邁得再大也追不上。
考察之后,張教授繼續他的研究和傳播工作。他覺得,中國的經驗不是讓印度照抄,而是給個參考。中國能從一窮二白走到今天,靠的是務實、高效和長遠規劃。這些,印度可以想想。他還在復旦帶學生、寫文章,把中國模式的精髓講給更多人聽。
張維為教授這一趟印度考察,真不是為了“diss”誰,而是想用事實說話。印度瞧不起中國也好,喊著要趕超也罷,現實擺在那兒:差距不是幾年能抹平的,甚至40年都未必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