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是真的坐不住了。派人專程找上門,希望中國能松口,放寬鍺的出口。
為什么突然低頭?
一句話,他們終于“被打疼了”。 鍺這個東西,不起眼,但在高端產業里,是硬通貨。
做芯片、搞紅外、造醫療設備、拼太陽能,都離不開它。
中國卡了一下鍺的出口,印度就開始發愁了。
不是喊口號那種愁,是實打實的“缺貨上火”。 其實這也不突然。
早在兩年前,中國就開始限制鍺的出口。
那時候印度還能撐一撐,歐洲那邊還能“搭把手”。但現在,歐洲也不行了。
自顧不暇,沒多余的鍺賣給印度。于是,印度就開始慌了。
這回,印度找中國談,說白了就是求我們放一馬。
可問題是,談可以,想拿到鍺,不太現實。
原因很簡單。 第一,印度嘴上說緩和關系,背后卻老搞小動作。
鋼鐵進口稅一提,傷的就是中國。
你一邊找人求鍺,一邊又加我們稅,這事說不過去吧?誰慣著你。
第二,印度跟美國走得近。我們給了他鍺,他轉頭就可能轉手送給美國。
你說我們圖啥?幫自己競爭對手搞原材料供應?
那不就是給自己埋雷?
第三,印度拿到鍺,目標也不藏著掖著,就是想在芯片領域上來,最好能趕超中國。這話他們媒體早說了。
我們給他鍺,就等于給他機會追我們。這買賣怎么算都不劃算。
說到底,中國不會輕易把這張牌讓出去。鍺這東西不是啥稀奇的奢侈品,它是一種產業核心資源。
誰掌握了供應,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現在印度低頭,反倒是把他們的短板徹底暴露了。
這就跟考試臨時抱佛腳一樣,平時不用功,到關鍵時候就指望別人給你“開小灶”。結果肯定不理想。
你看印度最近幾年吹得挺響,說要搞“印度制造”,要成為全球下一個工廠。但現實很打臉。
他們基礎工業鏈不完整,核心原材料靠進口,關鍵設備也不全,連基本的制造能力都沒構建起來。就像是想搭個大棚子,結果連鋼管都得向外借。
2023年我們一出手,限了鍺出口,印度那邊的媒體還很樂觀,說中國這是“自斷一臂”,他們正好趁機崛起。
結果兩年過去了,他們反倒成了那個“沒鍺用”的冤種。
為了維持鍺的供應,他們從歐洲和非洲高價采購。高到什么程度?
高到沒人愿意來投項目。這玩意原材料都貴成這樣了,企業哪有興趣扎堆去搞制造?
所以說,印度現在這個操作,看似是求鍺,實則是暴露問題。最后就是好高騖遠,喊口號可以,真干活兒卻沒人愿意投錢。
他們根本還沒準備好搞真正的工業化。真正的制造強國,是從資源掌控、產業配套、技術積累一步步打出來的,不是靠嘴說出來的。
我們也不是說一定要卡死他們,只是講道理,這種事就得靠實力說話。你有戰略、有配套、有能力,那可以來談。
可你現在這么多短板,遇到難題就來找人開綠燈,誰會一直幫你兜底?
說句實話,鍺這東西,全世界都想要。美國現在也在發愁,他們只有不到6%的鍺產能,優先還得留給自己的F-35戰斗機。
歐洲也好不到哪去,產量還沒印度需求高,只能自己用用,哪有余貨給別人? 所以現在這局面很微妙。
中國手里有資源,誰來求,就得拿出點誠意來。
光靠寫個文件、說兩句軟話是不夠的。真想解決問題,就得擺明立場,做出承諾,別再玩那種“兩頭下注”的伎倆了。
這事放到以前,誰會想到,一個小小的鍺能扯出這么多事?
可現實就是這么諷刺。以前你不當回事,現在成了你的命門。
現在全世界都看著中國怎么出招。
一旦我們松手太快,別人就會覺得中國“好說話”,以后遇到類似問題還來套這個模板。那可不行。
規矩立住了,才有人尊重你。
所以最后說一句,鍺不是不可以談,但得拿出誠意。只求別人“高抬貴手”,自己卻不做出讓步,這種談判,大概率沒下文。
總之,印度這次是真的急了。但要解決問題,不是靠求人就能成的。
真正的工業強國,得靠自己補齊短板、補上底子。不然,今天求鍺,明天還得求別的。
永遠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那就不是強國,那只是個被動挨打的角色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