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父母常常
不停地催促孩子
希望孩子能更加積極主動
卻往往適得其反
其實,想要喚醒孩子的自驅力
父母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
1
從 “催促” 到 “放手”
給孩子試錯的空間
想要讓孩子擁有內驅力,本質上是要讓孩子主動選擇自身的行為。然而父母不停地催促,恰恰在削弱孩子的自主意愿。
比如,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肯關電視,有些家長就會說:“再不去寫作業,你以后別想看了!”這種“威脅”或許能讓孩子聽話,但是孩子寫作業本身的主動意愿在無形中被剝奪了。因為這件事是由大人決定的,而不是他們自己。當孩子感覺自己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做事情,積極性自然會大打折扣。
作為家長,有時候很容易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決定是幼稚的、思考不周的。他們喜歡的衣服不好看、愛吃的食物不健康、平時的愛好對學習毫無用處……于是,在孩子做選擇的時候,下意識地否定,并沒有真正地支持過孩子的自主決策。
事實上,孩子需要先練習作出決定,隨后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家長需要傾聽和回應孩子的需求、尊重他們的感受,并邀請孩子參與生活里的種種決定。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興趣時間,讓他們自己來安排。
例如這個不愿意關電視的孩子,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催促,而是和家長達成有關時間分配的共識。如果孩子沒做到,也不妨讓他承擔相應的后果,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復盤下一次要如何做好時間管理。
2
從 “命令” 到 “引導”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觸情緒,而引導式的教育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激發他們內心的動力,主動去探索和學習。
小宇的媽媽總是命令他去學習,“趕緊去寫作業,別磨蹭!”“不許玩了,快去看書!” 小宇對學習越來越抵觸,成績也不理想。
后來,媽媽改變了方式,當小宇不想寫作業時,媽媽會問他:“你覺得先完成作業,再去玩,是不是會玩得更開心呢?” 在學習數學遇到困難時,媽媽引導他:“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道題,你先說說你的想法,我們再一起想辦法。” 小宇逐漸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能讓他們的內在動力源源不斷。當孩子面臨選擇時,父母不要直接替他們做決定,而是提供一些建議和信息,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選擇,孩子的內驅力就會越來越強。
3
從 “批評” 到 “鼓勵”
激發孩子的“勝任感”
“勝任感”,就是“我相信我的能力,我有能力做到”。有內驅力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擁有自信,經常能夠成功。
很多孩子之所以常常拖延,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心不足——他不是不想做, 而是擔心自己做不好。如果家長總是批評孩子,孩子一直獲得的是消極的反饋,他們自信心就會不足,內驅力也會不足。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勝任感”呢?
首先,多鼓勵孩子。這種鼓勵并非空洞的、頻繁的、夸大其詞的贊美,而是對孩子努力和進步的具體肯定,以及對他們內在品質的真誠認可。
其次,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比如,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從這些日常小事中,孩子能積累成功的經驗,逐步增強“勝任感”。當他們能夠出色地完成一些難度適中的任務,自信心就得以提升,勝任感得到滿足。這種“勝任感”,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還讓他們養成了“我能做好”的積極思維習慣。
最后,當孩子面臨難度較大的任務時,幫助他們分解目標,設定一個“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任務難度。拿學習來說,滿分的目標對孩子的挑戰太大,你可以先鼓勵孩子下次考試爭取及格,慢慢調整目標。挑戰一個合理的目標,孩子才能真正地產生“我可以做好”的感覺。
“鼓勵是孩子成長的陽光雨露”。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他們就能在自信中茁壯成長。
來源/人民日報夜讀,綜合錢志亮工作室、優秀孩子養成記等
編輯/趙蕊
審簽/明芳
監制/喬虹
轉發分享!
學習喚醒孩子內驅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