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雕塑家/攝影師蘇善書(Pierre Alivon),十年前告別自己的家鄉巴黎來到中國。定居上海前,他在北京生活了五年。
在上海生活的這些年頭里,他買了一輛小電驢用于日常終點明確的出行,但當他外出尋找創作靈感或穿行于大街小巷尋覓攝影目標的時候,共享單車則無疑是最便捷的工具。
正是在這種常常顯得漫無目的的騎行中,他一點點發掘著上海和巴黎的相似。黃浦江、蘇州河兩岸的建筑和塞納河畔那些奧斯曼風格的大樓多么不同又何其相似:歲月如同河水般流逝,它們承載的是人的故事和印記。
他有時候會在恍惚中覺得,其實什么都沒有變。“人們還是在那里,連同他們的夢想、迷茫,他們還是用最本能的方式在石頭、河水和記憶里尋找著精神的坐標。”
做一個城市里的游蕩者
在中國生活十年以后,蘇善書對于巴黎的人聲和市聲都已有些模糊了。但他卻記得那些陽光明晃晃的午后和天色暗得很遲的夏夜,自己曾經不止一次從香榭麗舍大街出發,在塞納河堤閑閑騎行,并一路穿過了巴黎的心臟夏特萊廣場。就像波德萊爾詩里寫的那樣,在這座城市里做一個flaneur(游蕩者)。
“你騎行經過的每一處,歷史都會在眼前一一展開:那些老橋的橋洞、老建筑的外立面、磚墻上的細節無不講述這座城市千百年來的變遷和記憶。沿著塞納河騎上一圈,就得以沉浸式感受了巴黎的靈魂。”
而上海如同巴黎,河的兩岸帶來的懷舊感如出一轍。“兩岸的建筑都呈現出一種凝固的詩意美,這種美激發你的想象。”他說,“沿著河道騎行,看著那些未被現代建筑吞噬的老樓立面,有點像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
在他來到上海后,曾細細了解過這座城市的歷史。“上海的歷史雖然沒有巴黎那么悠長,但是它的近當代史也十分磅礴,就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而言,上海相比巴黎絲毫不遜色。”
當他騎行在濱江大道或蘇州河畔的時候,看著眼前平靜的河水,有時候會想象曾經那些年輕的男男女女,也都和此刻的自己一樣,看過同樣的風景,產生過同樣的感動。
“根據我從書里了解到的資料,上海大約在1900年左右逐漸進入一個迅猛崛起的過程。”他說,
“在閱讀中重新經歷這段歷史時,我了解到那些參與這場變革的男女們的經歷。他們的投入、夢想,以及犯下的錯誤,都促使我更廣泛地思考人類境遇。”
他承認,上海過去百年來驚心動魄的歷史滋養著自己對未來的認知。
“它提醒我,進步始終根植于一段由選擇、斗爭和矛盾構成的歷史,但同樣也離不開勇氣。正是這種人類的復雜性,成為我在創作時試圖捕捉的核心。”
上海的騎行體驗更順暢、安全和自然
而上海和巴黎騎行的差別在于,“在上海你騎到哪里都可以迅速找到停車點,然后一身輕松地到處逛。”蘇善書說,盡管世界各地都因為環法自行車賽而將法國視為騎行圣地,但在中國騎車和法國終歸不是一種體驗。
“在這里,自行車是生活日常,因此租車非常方便,停車位隨處可見。最重要的是,司機也會主動避讓騎車的人,路上能感受到真正的互相尊重。”
巴黎的情況就大不相同。“自行車在那里并不能完全自由穿行,找停車位更費勁,自行車道的覆蓋范圍也沒那么廣。上海的馬路設有專用的騎行道,而且禁行路段的標志也很明顯,這讓整個城市的騎行體驗更順暢、更安全、也更自然。”
在騎車漫游這座城市的過程中總讓這個法國人感到驚訝的,是與那些有動物們相伴左右的人們不期而遇的瞬間。
“那些坐在自行車前筐里的狗狗,安靜地蜷縮在車把旁的貓咪。甚至有一次,我看見一只鳥兒停在它主人的肩頭。這些場景里蘊含著某種深深打動人的東西:即當人與動物共同身處于城市的律動時,他們之間那份顯而易見的溫情與默契。”
他說,自己喜歡城市里那些讓人感到親切和真實的地方,那些人們能真正放慢腳步的簡單空間。“經常,我會駐足一家咖啡館寫作、聽音樂,或是與身邊的狗一起靜靜休息。”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他會不由自主拿出那臺1950年代產的Rolleiflex相機。
“我享受這樣的時光:在抿一口咖啡與望向街道的間隙,我捕捉到了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瞬間,那些生活場景。這是一種全然活在當下、品味此刻的方式,同時用膠片將這一刻定格。”
一路騎行
逛法式公園,看法國寶藏表演
通常,法國人蘇善書會以淮海中路為中心向外擴散騎行。他說,這一帶幾乎處處都能發現一些昔年法國人留下的印記,這讓他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經驗。但他也提醒騎行愛好者注意,由于淮海中路全路段禁非,所以經常需要繞路騎行。
但那些像魚骨頭一樣叉出去的小馬路,實在并不比主干道缺少風情。在蘇善書看來,小馬路才是尋常真實生活展開的地方。
蘇善書騎行路線推薦:
湖濱道購物中心——濟南路——太倉路——黃陂南路——金陵西路——重慶中路輔道——培文公寓——興安路——雁蕩路——復興公園——思南路——南昌路——科學會堂——茂名南路——國泰電影院——花園飯店——蘭心大戲院——進賢路
1、湖濱道購物中心
推薦理由:新天地一帶人流較少的場所,如果不愿意去新天地和各國來的游客人擠人,那么完全可以來這里喝杯咖啡沿著湖濱逛逛。推薦一家我很喜歡的店:列馬歐洲古董藝術店,里面很多漂亮精致的玩意可供售賣,而且會不定期舉辦一些小型展覽。而我自己創作的一些雕塑作品,也在店里陳列。
2、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
推薦理由:1930年代的裝飾藝術建筑風格(Art Deco)代表建筑之一,由法國賚安工程師事務所三名建筑師(Leonard, Veysseyre & Kruze,俗稱“賚安洋行”)設計。法國建筑大師賚安和鄔達克生活在同時代,他和自己的團隊在上海留下了百余處建筑遺產。身為一個法國人,我為此感到自豪。
3、復興公園(原名顧家宅公園,又稱法國公園)
推薦理由:1909年建成并對外開放,公園由法國設計師柏勃設計,數年后由另一名法國人約少默負責擴建規劃,是上海獨一無二的典型法式園林公園。天氣好的時候,在草坪上鋪塊餐墊就能野餐。集合圖案化的植物造型、開闊的草坪、音樂亭、噴水池還有沉床式花壇……身處其中,有時候會恍惚覺得自己正置身于巴黎拉丁區的盧森堡公園,甚至是凡爾賽宮的園林。
4、上海科學會堂(原名法國市立學院,又稱法童學堂)
推薦理由:1904年始建,1917年由兩名法國建筑師萬茨和博爾舍倫進行擴建。最初建成時作為法商總會使用,后被捐出接收法國僑民子女就學,所以又被稱為法童學堂。
5、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
推薦理由:1932年建成的裝飾藝術風格劇院,建筑師是當年和鄔達克齊名的鴻達。我很喜歡這個影院,還曾登上過屋頂拍攝。從那里眺望出去,可以將淮海中路和它附近的小馬路盡收眼底,實在是非常好的拍攝角度。
電影院樓下就是一家我喜歡的西餐廳香拉廊,雖然開張不久,但很受人們歡迎。等電影開場的時候,點上一杯雞尾酒。
電影院旁邊,則是即將迎來“百歲生日”的國泰公寓,原來和上海灘昔日大亨沙遜還有著密切聯系,這座公寓當年就是由他名下的華懋地產投資的。
6、花園飯店(原名法國總會)
推薦理由:1926年改建為法國總會,是當時的法國僑民運動和社交的場所,負責此地設計的就是培文公寓設計團隊賚安洋行。直到今天,這座酒店的裙樓仍然是現在上海最漂亮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
7、蘭心大戲院
推薦理由:自1931年建成起,這里很長時間里都是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如今,在蘭心大戲院三樓,常年可以觀賞沉浸式法國卡巴萊歌舞音樂表演。不用離開上海,也可以近距離感受法國娛樂的寶藏。
后記
走出蘭心大戲院,可以沿著茂名南路騎到進賢路,但進賢路是一條小路,所以最好還是步行。這條路在剛修筑的年代里其實是以一個蘇格蘭人命名的,但這個姓Prentice的人在當時旅滬的法國僑民中有著很高的聲望。據說當他去世之后,上海的法國人俱樂部里還為他設立過紀念堂。
蘇善書發現,進賢路是條有趣的小路,在這里西餐和傳統中餐館錯綜呈現,還有不少有意思的小店,比如他去逛過幾次的古董家居店。
“當你站在它和陜西南路連接的這一頭時,你可以向右轉去巨鹿路,也可以向左轉去長樂路。”他說,“但無論你選擇哪個方向,都不會后悔自己的選擇,也都可以繼續自己發現法國元素的騎行之旅——如果你對法國的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