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畫家、建筑師和詩人,不僅為后世西方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因其是首位在有生之年便有傳記出版的藝術家而獨樹一幟。他和達芬奇、拉斐爾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杰",共同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的蓬勃發展。
米開朗基羅像,丹尼爾-達-沃爾泰拉繪,約1545年(圖源:https://en.wikipedia.org/)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年3月6日出生于卡普萊斯,13歲時成為佛羅倫薩杰出畫家多米尼克-吉蘭達約的學徒,后又得到佛羅倫薩統治者洛倫佐-德-美第奇的青睞。1496年,米開朗基羅前往羅馬。在羅馬期間,他的作品主要集中于雕塑領域,并開始嶄露頭角。之后,作品《圣殤》讓他聲名大噪,當他返回家鄉時,已成為當地炙手可熱的雕塑家,并在1501年至1504年間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大衛》。《大衛》堪稱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杰作之一,它展現出了米開朗基羅非凡的技藝和創意,并奠定了他作為雕塑家的地位。現存于西斯廷教堂穹頂的巨制壁畫《創世紀》(圖源:https://en.wikipedia.org/) 1508年,米開朗基羅受命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穹頂創作壁畫。這幅命名為《創世記》的壁畫于1512年完成,一經問世便被譽為偉大的藝術杰作,從此米開朗基羅躋身于意大利藝術大師之列。此幅穹頂壁畫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西斯廷教堂也因擁有了米開朗基羅最具代表性的兩幅巨制壁畫《創世記》和《最后的審判》而聞名于天下。隨后新任教皇利奧十世委托米開朗基羅重建佛羅倫薩圣洛倫佐教堂的正立面。盡管該項目最終并未完成,但它卻記錄下米開朗基羅作為建筑師活動的足跡。
圣彼得大教堂圓頂(圖源:https://en.wikipedia.org/) 從1546年起,米開朗基羅作為建筑師參與了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設計工作,該工程旨在取代始建于4世紀的舊圣彼得大教堂,新圣彼得大教堂及其附屬建筑于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完工。遺憾的是,米開朗基羅于1564年2月18日在羅馬逝世,享年89歲,他直至去世也未能親眼見證圣彼得大教堂的竣工,尤其是那座被世人贊譽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杰作之一的宏偉圓頂。
2025年,正值米開朗基羅誕辰550周年之際,意大利以金銀紀念幣的形式,向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致敬。該套金銀紀念幣共計3枚,采用統一的設計圖案。其中金幣成色為99.99%,重量為7.776克,直徑為22毫米,面額為10歐元,發行量為1500枚;5歐元銀幣成色為92.5%,重量為18克,直徑為32毫米,發行量為5000枚;25歐元銀幣成色為99.9%,重量為1000克,直徑為80毫米,發行量為200枚。該套金銀紀念幣均由雕刻師烏利安娜-佩爾納扎設計,她從米開朗基羅的多重藝術維度汲取靈感,呈現了雙重時空的詩意對話。
紀念幣正面主體圖案采用了風格主義畫家兼雕塑家丹尼爾-達-沃爾泰拉約1545年繪制的米開朗基羅肖像,該作品現于佛羅倫薩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內展出。
卡比托利歐廣場(圖源:https://www.barcelo.com/) 正面背景還巧妙地融入了羅馬卡比托利歐廣場獨特的螺旋紋地磚圖案,其中十二角星位于該圖案中心。肖像上方及下方邊緣環刻"意大利共和國"銘文字樣和設計師簽名。
紀念幣背面主體圖案則精雕細琢地重現了西斯廷教堂穹頂壁畫《創世紀》中"創造亞當"場景的手部特寫——全能者上帝的右手食指與受造者亞當的左手食指即將相觸的瞬間,并在其上方邊緣環刻"米開朗基羅"銘文字樣,下方空白處刊刻"1475 2025"年份字樣,凸顯金銀幣紀念主題。面額與羅馬造幣廠標識"R"刊刻在手部特寫的下方,并在邊緣環刻"驕陽灼我身,亦令我癡戀"銘文字樣,借以此句中熾熱的情感來呼應米開朗基羅對待藝術的溫度。
聲明:本文轉載自"中國金幣網"官網,編譯:古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