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感染有增多跡象,根據中國疾控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4月全國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新冠陽性率已從3月初的3.5%攀升至16.2%,新冠病毒超越其他呼吸道病原體成為當前主流感染病毒,其中XDV變異株占比高達88.3%。
這一波疫情雖以輕癥為主,但其背后的長期健康威脅——“長新冠”問題,正引發醫學專家的深度擔憂。
變異株傳播力增強,但不可忽視的免疫逃逸
XDV變異株作為奧密克戎家族的分支,雖致病力較早期毒株顯著下降,但其免疫逃逸能力顯著增強,導致人群抗體保護效果隨時間衰減后更易感染。
目前感染癥狀以發熱、咽痛、咳嗽為主,病程普遍較短(3-7天),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仍需警惕重癥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隱匿性傳播的特點可能導致感染規模被低估,南方省份因氣候潮濕、人口密集,陽性率已高于北方。
新研究:長新冠或是一場潛伏的健康危機
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病毒感染,比如感冒,有自限性,就是不吃藥也會好,好了后面就沒事了,但新研究顛覆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因為有研究表明:新冠感染后,約10%-30%的患者會發展為“長新冠”,癥狀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累及全身多個系統!#長新冠
2024年《Nature Medicine》的一項追蹤三年的研究顯示,即便輕癥感染者,三年后仍面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并發癥;而住院患者的中風、心衰、阿爾茨海默病等風險顯著上升,每千人損失91個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s),遠超心臟病和癌癥。
長新冠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涵蓋200余種癥狀,包括疲勞、腦霧、心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甚至可能誘發慢性疲勞綜合征(ME/CFS)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EM)將其定義為“感染后持續3個月以上、累及多器官的慢性疾病”,全球患者已超4億,每年造成1萬億美元經濟損失。
為何長新冠研究迫在眉睫?
盡管科學界提出病毒殘留、免疫失調、微生物群紊亂等多種發病假說,但長新冠的機制仍未明確,且缺乏特效療法。
更嚴峻的是,反復感染會顯著增加長新冠風險,而社會層面防護意識松懈、疫苗接種率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健康威脅。
耶魯大學研究顯示,14%的長新冠患者感染三個月后仍無法工作,全球約1.04萬億美元經濟損失與生產力下降直接相關。
科學防護:阻斷感染鏈,降低長新冠風險
1. 疫苗接種與加強免疫
XBB疫苗對XDV變異株仍具保護效力,免疫力低下人群應優先接種,降低感染后重癥及長新冠風險。
2. 早期干預與對癥治療
確診后48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奈瑪特韋/利托那韋),可顯著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
3. 日常防護與健康管理
新冠感染高發期間,需要科學佩戴口罩(人群密集場所、公共交通),勤洗手,減少接觸傳播;同時要注意均衡飲食、規律作息,提升免疫力
出現癥狀及時抗原自測,區分新冠與流感,針對性就醫。
結語
新冠病毒的變異與長新冠的陰影提醒我們:大流行從未真正結束。每一次感染都可能成為健康“負債”,唯有科學防護、減少感染頻次,方能守護個人與社會的長遠健康。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言:“我們無法預測病毒,但可以掌控自己的防護行為?!?/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