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歷四月二十,正是老輩人念叨的分龍日。老話說“最怕四月二十是晴天”,這話藏著莊稼人的擔憂。
分龍日宜雨不宜晴,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農時講究。為啥怕晴天?
農諺“四月二十晴,江河要斷流”早有警示。
晴天意味著氣溫高、雨水少,后續怕是要鬧干旱。地里的莊稼正拔節,玉米苗等著雨水灌根,大豆苗盼著墑情潤土。要是一直旱下去,莊稼根須夠不著水,收成怕要打折扣。
東北的玉米地剛出苗,最怕干熱風卷走潮氣;南方的稻田正插秧,缺水可沒法分蘗。
老輩人看天種地有土辦法,比如看云識雨、用草木灰保墑,這些經驗里藏著智慧。但如今氣候多變,光靠老辦法不夠,得把傳統經驗和科學手段結合起來。
比如旱情露頭時,及時給果樹打遮陽網,能減少水分蒸發。
給大田鋪設滴灌帶,比漫灌省水,還能精準補水。家里有大棚的,得檢查薄膜密封性,別讓熱氣跑進去烤苗。
儲備些抗旱物資很有必要,水管、水泵該備的備,別等旱了抓瞎。有人覺得現在水利設施好,旱情影響不大,這想法可不能有。地頭的水渠再完善,也得老天配合,咱自己得先把應對做在前頭。
我個人認為,農時就像莊稼的“時間表”,啥時候該雨該晴都有講究。
今年分龍日沒下雨的地方,更得盯著天氣預報,做好抗旱準備。不同地塊情況不一樣,沙地保水差,得勤澆水;黏土地怕板結,澆水后要松土。村里的種植能手老張,去年就靠提前挖滲水溝,幫整塊地扛過了小旱。
這說明只要辦法對路,旱情也能減輕影響。當然,咱也盼著老天爺開恩,趕緊下場透雨解解渴。但等靠要不行,主動防災才是硬道理。
眼下該做的,是趕緊看看自家地墑情咋樣,缺不缺水。
抽水設備檢查一遍,該修的修,該買的買,別拖延。
跟村里合作社多聯系,要是有集體抗旱行動,積極參與準沒錯。
至于今年后續雨水夠不夠,咱且走且看,但準備工作絕不能落下。農活兒就是這樣,你糊弄天氣,天氣就糊弄收成,半點馬虎不得。記住老輩人的提醒,盯著老天爺的臉色,更得做好自己的本分。
不管晴天雨天,把該做的防護做到位,心里才踏實。接下來這段時間,多關注氣象預警,別讓干旱打咱個措手不及。手頭的農活兒抓緊干,澆水、保墑、護苗,一樣都別落下。
咱莊稼人靠天吃飯,但也得學會跟老天爺“打交道”,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四月二十的晴天,是提醒更是警示,咱得把防災抗災的弦繃緊了。
最后說一句,地是咱的命根子,用心呵護,才能換來好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