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古蜀天邊行》三星堆博物館首演。
5月18日,正值國際博物館日,上午10時,伴隨著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智林激蕩人心的川腔演繹,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戶外廣場上,由四川省川劇院精心創排的變臉街舞《古蜀天邊行》,正在進行快閃表演。融入金面具、青銅人像、鳥類文物等古蜀文化元素的服裝與臉譜,激情四射的現代街舞,目不暇接的變臉技藝……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賞、拍照留念,現場驚嘆聲、點贊聲、掌聲不斷。
不久前,封面新聞攜手《古蜀天邊行》主創團隊走進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并推出《這支街舞讓金面具變臉》特別報道。無獨有偶,首演前一天(17日),記者再次與《古蜀天邊行》主創團隊一起走進三星堆博物館。當千年古蜀文明邂逅現代藝術魅力,當傳統戲曲跨界時尚街舞,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就此展開。
傳統戲曲與街舞相遇
“做傳統藝術,應該有我們的表達。”《古蜀天邊行》總導演、四川省川劇院推廣運營總監白中華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該節目將神秘瑰麗的古蜀文明與熱血張揚的街舞藝術深度融合,通過“青銅幻影·街舞變臉”“花旦靈韻·古蜀柔波”“天邊行·文明溯光”三幕敘事,構建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當傳統戲曲與街舞在同一賽道相遇,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是激情四溢的交融,還是優雅與熱血的對話?《古蜀天邊行》里有答案。”白中華說。
作為《古蜀天邊行》的變臉設計、執導,余丹在創作中對臉譜和服飾進行了大膽創新。他以川劇臉譜的開臉風格、搭色習慣為基礎,與三星堆、金沙等出土文物融合創作,為神秘的古蜀文明添加了一份戲曲的韻味。
此外,考慮到街舞舞者韻律動作快、動作幅度大的特點,傳統變臉臉譜的使用方式難以滿足表演需求。余丹特地將臉譜的嘴巴位置剪開,以解決舞者的透氣問題。然而,這一改動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題,如臉譜質地為綢緞布料,用力時容易撕裂。團隊經過多次試驗,最終采用膠粘、繩子打結并縫合的方式,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古蜀天邊行》的變臉表演呈現出全新的視覺效果。
余丹認為,街舞與川劇變臉的成功融合,證明了跨界藝術手段的可行性,為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強度與松弛感并存
《古蜀天邊行》中的街舞編導闕瑞告訴記者:“川劇每一幕戲都致力于描繪鮮活的人物形象,而街舞同樣注重凸顯舞者個人的獨特色彩,這一共同點成為編舞的重要切入點。”
于是,他深入挖掘川劇文化與街舞文化的共性,以此為基礎進行動作設計和情節編排,并根據不同篇章的主題和氛圍,選取相應的戲劇元素融入舞蹈動作,通過動作語匯展現文化傳承。
多年的職業編舞經驗,使闕瑞在舞蹈的專業性與大眾性之間找到了平衡。秉持“簡單重復最有力量”的編舞理念,他在音樂的高潮部分精心設計了簡潔有力且重復的動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他還密切關注當下觀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創作出既能被觀眾輕松理解又易于接受的作品,巧妙地將高強度與松弛感融入節奏變化之中。
除了舞蹈的精彩,《古蜀天邊行》的音樂同樣別具一格——川劇高腔、幫腔及傳統打擊樂與尺八、爵士樂等巧妙混搭,營造出跨越千年的聲場張力。闕瑞介紹,為了實現音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編曲為每個篇章都精心制作了20多個版本的音樂,以確保每個篇章都能找到最契合的音樂表達。
接下來,《古蜀天邊行》還將赴多地進行持續性展演,以期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和文化體驗。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攝影梁家旗紀陳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