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線下課的家長接受采訪的時候說:我覺得自己是個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么批評孩子,直到我看到自家的監控內容:有一次,兒子正在練習炒菜,我和兒子的對話是:
“這個不對,得切小一點,要不不容易熟?!?/p>
“這樣不對,要先炒雞蛋,再炒西紅柿。
“等等,你這么做不行,得低一點,否則油會濺出來。”
當我回看這段錄像,我才能從旁觀者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窒息感。大人,真的很愛指導,認為指導是一種規范,是一種基于人生三四十年的經驗。
孩子要嘗試新東西,父母的指導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隨著制止和指責。本質是在說:你是錯的,我是對的,這事兒只有我知道怎么做,這事兒只能這么做。
其實,對錯只是大人制定的標準,能讓孩子試出來哪種方式更好才是最有意義的。到底大塊好還是小塊好,到底先炒雞蛋還是先炒西紅柿,到底怎么放食材油才不會濺得到處都是,哪有標準答案?放手讓孩子去體驗,讓孩子去探索,讓孩子去嘗試就好了。
我們覺得自己一心一意為孩子好,其實這樣養大的孩子,沒有試錯的機會,沒有體驗的機會,只有我不行,我只能做家長安排好的事情,我在自己的人生中找不到主動權,我只可以做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我的人生不能有失誤,我要做一個完美的人等諸多限制性的信念。
再往深了說,我們父母習慣了把所有的期望和關注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往往不過是因為:自己回首過往,覺得有種種遺憾;凝神審視眼前的生活,又覺得不夠滿意,自己又很無力,不知怎么改變,于是把這個任務交給孩子。
抱著對孩子好的心,以愛之名,希望孩子不走彎路,彌補自己的遺憾,不走自己的老路;希望自己能站在孩子身前,把路鋪好,然后說,孩子啊,你按這條路去走就好了。
可是我們中國的父母,從小逼孩子練琴,長大了你告訴他要去搞音樂,他會嚇得半死;中國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學奧數,但如果你說將來要當數學家,他又會馬上警告你搞數學可不好找工作。
在孩子這里,父母時常是矛盾的。一邊想拓展孩子的眼界,激活他們的思考力,可另一邊,當孩子真能獨立思考并做決定時,又會百般阻止。
但說到底,孩子并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就像詩人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只是借你而來,你可以給予他們愛,但絕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若想讓孩子成長為有血有肉的人,就不要把他們培養成你們的提線木偶。
每個人自己的人生課題都需要自己去承擔,尤其是,如果我們自己都還背負著過往人生和經歷帶來的傷痛與焦慮函待解決,會無意識地讓孩子承擔了那個解決我們人生遺憾的角色,于是陷入無盡的“父母拼命控制,孩子拼命反抗”的循環中。
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更應該像是一個‘容器’的作用,通過看到和包容孩子的焦慮,然后將孩子焦慮的這部分內容,承載和接住,最后化解,甚至轉化,這樣我們的孩子才得以成長。
而今的現實,卻是背道而馳的。常常是事態發展到孩子心理出現問題了,焦慮、失眠、暴躁、暴食、抑郁…… 我們才能開始學著愛自己、愛孩子,才開始學習家庭教育。
何以至此呢?源于我們的家長也是每天忙叨叨的,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真正的自己的時間是什么?就是可以自主安排的、有機會能與自己對話、發現自己內心需要的時間。所以,我們說家庭教育根本就不是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教育。
因為,我們只有學會了給自己留白,才知道如何給孩子留白。才懂得孩子在越來越大的過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時間來和自己、朋友相處的。
也就是說,孩子是需要脫離老師、家長的安排和指導,脫離鼓勵和批評,有這么一段時間,讓自己瞎玩,“自由探索、思考人生”的。這個人生是他自己的。他需要自己去體會什么是開心、充實、失落、難過?從而思考什么是幸福感、成就感、自信心,以獲得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