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立群
觀眾在欣賞中國獨龍族風格的藝術織品。 本報記者 許立群攝
近日,2025年倫敦工藝周中國國家館以“天工開物”為主題,展出一系列極具中國特色的手工藝作品,給當地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展覽包括“天工開物中國工藝精品展”“媽媽的針線活”“安溪鐵觀音: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三大單元,呈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主展區,獨龍族織娘用7種植物染料織就的“彩虹毯”,每平方厘米密布32根經緯線;蘇州鏨刻大師在銀壺表面雕出毫米級的《千里江山圖》紋樣;龍泉青瓷匠人精準控制窯溫至1230攝氏度,令冰裂紋誤差小于0.5毫米……這些大都出自中國年輕藝術家之手的工藝品,讓當地觀眾近距離感受中國手工藝“材美、工巧、器韻、時宜”的獨特魅力。
中國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社長錢竹在一組精美的漆器茶具前向觀眾介紹,這組茶具的創作以北斗七星為靈感,展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境,并通過模塊化設計使其適配現代生活場景。“如果說‘天工’是造物主的手稿,‘開物’便是人類的批注。中國手工藝既承繼古老技藝,也回應當代審美。這次展覽既是對千年匠心的致敬,也是對現代設計語言的探索。”錢竹說。
倫敦工藝周主席蓋·索特一邊輕撫展臺上的紫砂壺鈕,一邊向現場觀眾分享一段經歷:“20年前,我在宜興見證了一位老匠人的堅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機器無法復刻的。對他來說,傳統工藝不僅是技術作品的傳承,更是文明的延續。”索特認為,中國手工藝在設計與創意中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能在倫敦看到像獨龍毯這樣的展品,我非常興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亞洲藝術策展講師戴維·弗朗西斯曾多次到訪中國,在云南、四川等地研學。他表示,中國積極傳承發展傳統手工藝,這種堅守傳統、與時代共進步的理念與實踐令人欽佩。
倫敦工藝周創辦于2015年,是全球最重要的手工藝文化活動和交流平臺之一。自首屆工藝周至今,中國已經連續11年參展。本屆展會期間,中方還舉辦了多場講座、體驗與互動活動,進一步深化了中英在工藝、文化與創意產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中英兩國都有值得驕傲的工藝傳統,中國的陶瓷、漆器、織繡等技藝歷經千年傳承,通過中外商貿往來等,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美學。”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趙飛表示,中國高度重視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和保護利用,并將其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各項事業,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機。“中國將繼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中國傳統工藝走向世界,從理論、實踐、產業等方面持續推動中外文明對話。”趙飛說。
(本報倫敦5月18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9日 1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