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長鹽蓬草,不長棉和糧”的鹽堿地,在河北滄州已經變成沃野良田、“候鳥天堂”。
“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旱不澇收堿嘎巴”,這段順口溜道出了滄州鹽堿地昔日的困境。作為濱海鹽堿地的典型區域,滄州偏偏要向鹽堿地發起攻堅戰,尋求“逆天改命”。
在如今的滄州渤海之濱,人們不再望鹽堿地而興嘆。“捷麥19”、“捷麥20”小麥平均畝產分別實現260公斤、300公斤,并被推廣至天津、山東和新疆等地區。
滄州南大港濕地水草豐美,鳥類成群。 視覺中國 圖
除了麥田,在滄州南大港濕地,鹽堿地還造就一方候鳥樂土。這里的水域在冬天因延緩封凍,成為候鳥遷徙途中難得的“補給站”,而頑強生長的堿蓬草,更為候鳥開辟出休憩之所。這讓鹽堿地利用恰似一場“塞翁失馬”,原本的劣勢被扭轉為生態奇跡。
據統計,滄州南大港濕地現有記錄的鳥類達到272種,2024年濕地遷徙鳥類數量增加至10萬余只,成為東亞到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
2024年7月,包括“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在內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這里成為河北省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2025年5月14日,滄州市委宣傳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合辦的“河海獅城 文武滄州”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和網絡達人滄州行活動走進中捷農科所、南大港濕地,探尋鹽堿地的蛻變足跡。
“無用之地”成“大糧倉”
5月14日正逢春夏之交,走進滄州中捷農科所試驗田,麥浪隨風起伏,再過20多天,這片旱堿麥就將迎來豐收時刻。
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頑疾”,地下水的水位低、礦化度高、不宜灌溉,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堿含量高,導致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地處渤海之濱的滄州,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區域,土地鹽堿化嚴重。公開數據顯示,滄州有鹽堿耕地面積408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3。
曾經,人們望鹽堿地而興嘆,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無用之地”如今已變成“大糧倉”。
5月14日,滄州中捷農科所試驗田里耐鹽小麥長勢喜人,有望迎來豐收。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圖
“在一水未澆的情況下,它們的平均畝產可以分別達到260公斤、300公斤。”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農技專家張衛軍在試驗田時,手指依次指向了種植“捷麥19”、“捷麥20”兩種小麥的麥田。
與上組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滄州的旱堿麥畝產也不過100斤。
張衛軍正是這兩種小麥的育種者之一,常年扎根田間,讓他皮膚黝黑。“搞育種工作沒有什么捷徑。”他介紹,這兩個品種的平均培育周期為13年。目前,堿麥系列已被推廣至滄州運河以東、天津南部和山東北部等廣大鹽堿地區,最高年種植推廣面積可達到150萬畝左右。
事實上,早在1975年,中捷農科所便開始尋找耐鹽的種子。經過7年的努力,終于在1982年培育出第一個突破性品種“冀麥32”,讓鹽堿地的小麥畝產首次突破150公斤。
張衛軍和同事們并未因此停止培育的腳步,在2006年,“捷麥19”問世,又在9年后,育成“捷麥20”。他介紹,“捷麥19”抗旱、耐鹽堿、抗寒性強、產量穩定,而“捷麥20”畝產更高,并在抗倒伏方面表現更加優秀。
這種持續創新的育種精神正在滄州大地結出更多碩果。據公開報道,目前,滄州新審定“滄麥18”“泊麥20”“吳旱015”三個旱堿麥新品種,建立旱堿麥繁育基地6.15萬畝,年繁種能力達到1.8萬噸。
實際上,治理鹽堿地,有兩種思路,選育耐鹽堿植物的路徑被稱為“以種適地”,而另一種做法則是“以地適種”,即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
滄州濱海鹽堿地能變成良田,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努力。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圖
“普通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的耐鹽臨界值通常在千分之三左右。”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農業技術人員楊圓圓向澎湃新聞介紹,滄州部分鹽堿地的含鹽量最高可達到千分之八或九,遠超作物耐受范圍。
“不能因為不適合種植,就讓它空著。”楊圓圓稱,鹽堿地改良是以年為計的系統工程,普通農戶很難獨自承擔這樣的投入和風險,因此農業科研機構必須先行探索。
她介紹,當前,中捷農科所正在高鹽堿地實驗種植菊芋、蘆竹、決明子等特色作物。“它們能吸收土壤中的一定的鹽分,變相降低土壤的鹽度。”楊圓圓透露,菊芋表現較好,但目前還處于試驗階段。
據滄州日報報道,圍繞改善鹽堿地土壤環境,滄州與中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深入合作,探索出水肥鹽優化調控、覆膜穴播、秸稈深埋還田隔鹽、暗管排鹽等一系列鹽堿地改造先進技術,實現糧食增產20%以上。
同時,滄州大力開展引調水工程,通過新改建堤壩、節制閘,疏通河道提升引蓄水能力,引調農業灌溉用水2.21億立方米;推動總投資15.57億元的16個鹽堿地水利項目建設,已完成投資10.7億元。
可以預見,未來更多經治理后的鹽堿地,將成為糧食增產的“金色糧倉”。
“候鳥天堂”獲批世界自然遺產
鹽堿地既可變成麥浪翻滾的沃野良田,也可化身“百鳥翔集舞晴空”的生態天堂。
在滄州南大港濕地,蘆葦蕩隨風搖曳,黑天鵝撥動水面,丹頂鶴在淺灘閑庭信步,黑翅長腿鷸在蘆葦間時隱時現……
滄州南大港濕地是候鳥的重要驛站。 視覺中國 圖
南大港濕地是東亞到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轉站以及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
2024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在內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為河北省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為何是南大港濕地被“選中”?南大港濕地相關負責人道出其中奧秘:此地所在的區域土地多為鹽堿地,高鹽度水域具有延緩封凍的特性,因此,在較冷的天氣里,這里成為遷徙途中難得的“補給站”。另一方面,每年黃河水會匯入濕地,淡水的流進會進一步豐富濕地的水生植物的品種,魚蝦因此也會更肥美。
環境生態,是吸引候鳥停留的又一關鍵因素。在南大港濕地,可見成片的蘆葦與堿蓬群落。實際上,含鹽量1.5%以上的土地中,包括蘆葦等很多植物無法生存,但堿蓬草卻能頑強生長,為涉禽類候鳥開辟出休憩之所。
然而,多年前,這片“候鳥天堂”因圍墾養殖,生態系統曾一度嚴重退化。據公開報道,在2015年,滄州將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列入禁止開發區域,并開始全面清理濕地水面養殖。
2020至2021年,南大港產業園區實施北部養殖池塘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累計恢復濕地面積108.8公頃,恢復了由水域—淺灘—生境島組成的立體生態空間,這一項目被自然資源部評為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5月14日拍攝的滄州南大港濕地一部分。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而2023至2024年,當地繼續開展南大港濕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退養還濕200公頃,疏通河道15.5千米,3000公頃濕地煥然一新。
隨著濕地生態系統不斷改善,飛抵至此的鳥類越來越多。“2024年遷徙鳥類數量自2022年的3.5萬余只,增加到了10萬余只。”南大港濕地講解員張娜說,截至目前,濕地共發現鳥類27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7種。
在這里,傳統意象“雁過留名”被賦予了科技新內涵。在南大港濕地的保護區內安裝的3套聲紋收集設備,可對出現的鳥類鳴叫聲進行收集,并借助AI與系統內的1500多種聲紋樣本進行智能比對,實現鳥類品種的檢測。
與聲紋識別相輔相成的,是一套“鳥類圖像識別”系統。在保護區各處的11套監測設備,可對出現的鳥進行視頻識別,構建起全天候的視覺監測網絡。當鳥類出現在鏡頭中,系統會自動鎖定畫面中的鳥類個體,顯示其品種與數量。
5月14日,一只成年天鵝帶著3只天鵝寶寶在滄州南大港濕地漫步。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圖
就在今年4月21日,南大港濕地迎來了今年春季遷徙期間的一批“特別訪客”——4只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卷羽鵜鶘。此次觀測到的群體中包括1只繁殖期成鳥和3只亞成體。
如今,“百鳥翔集”已成南大港濕地的常態畫卷,成為吸引游客的“曠野之旅”旅游目的地。今年“五一”假期,河北滄州南大港濕地以“與自然共呼吸”為主題,推出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踏春游園活動。
此外,為豐富游客體驗,南大港濕地景區創新打造“蒹葭渡露營地”,提供帳篷露營、烏篷船打卡等沉浸式野趣項目。同時,景區將傳統藝術與自然景觀巧妙結合,還特別推出花船表演、國風舞蹈快閃秀等文化活動。
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