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這是杭州老“市長”蘇軾詠贊錢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雄偉壯觀的錢塘江,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看客,但古時也是出了名的“羅剎江”。據《錢塘江志》載,從7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的1300多年間,錢塘江重大潮災達180多次。僅宋代,江流改道北趨的大變遷就有5次。
本報記者 夏陽 攝
為抵御海潮侵害,從古至今,人們在錢塘江兩岸修筑了各種形式的海塘。據統計,錢塘江河口兩岸古海塘,塘線總長足足有300多公里,北岸海塘西起杭州西湖區轉塘街道,止于江南海塘。南岸江左為蕭紹海塘,起自杭州蕭山區臨浦鎮,穿越杭州濱江區和紹興,止于紹興市上虞區。它與長城、大運河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潮汐漲落,歷經千年變遷,杭州的大部分海塘已消失在歲月長河之中。但2021年,京杭運河浙江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杭州段(新開挖航道段)建設過程中,在臨平牛角村發掘出了六道大致呈東西走向的古海塘。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跨度最長、發掘規模最大、整體結構保存最完整、塘型結構最齊全的海塘遺址。
如今這六道由一代代杭州人雙手筑起的“海上長城”,已整體遷到了臨平古海塘文化公園里進行保護展示。土塘、范公塘(沉船)、柴塘、魚鱗石塘、條塊石塘、竹籠石塘……作為古代海塘六種經典的形制,它們不僅把千百年來中國人與海潮的抗爭史具象化,更成為杭州人“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精神象征。
杭州不臨海,為何會有海塘?
這就要從杭州的形成說起了。
刀郎唱的流行曲《花妖》中,曾提到杭州的四個歷史地名,分別是余杭、錢塘、臨安和泉亭。
“余杭”這個名字,目前有一個說法是“禹航之訛”,禹指大禹,航為航行。清代嘉慶年間的《余杭縣志》里能查到相關記錄:“禹航者,夏禹東去,舍舟登陸,因以為名。”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想請各路諸侯于會稽山聚會,他一路水行,來到吳越懷山襄陵之地,也就是今天杭州所在。當時此地靠近大海,每當潮漲,它便被淹沒;一旦潮落,就變成荒涼的淺海灣,于是,大禹在此舍航登陸。
20世紀20年代,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考察西湖時,在其發表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也曾提出西湖原是礁湖(礁湖即潟湖)的假說,“一切沖積土尚未沉下來時,現在杭州所在地方,還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過是錢塘江口左近的一個小小灣兒……初成的時候,里湖的面積比較現在的外湖還大。后來因南北諸高峰川流匯集……里湖因在靠山這一邊,所以淤積得快。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處,就是溪流帶下的沖積土所成的”。
這一假說認為,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
如今寶石山下還留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大佛頭”,這塊石頭就相傳為秦始皇當年東巡時的纜船石。后來到了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僧人思凈才把這塊巨石雕鑿成一尊大佛像。
民間傳說雖不能當真,但《史記》中確有這樣一段記載,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時曾臨浙江欲渡卻不得,“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據此也可以推測秦漢時,西湖尚為與江海相連的淺海灣。
錢塘的“塘”是海塘的“塘”
我國見于文獻的第一個海塘,就在杭州。錢塘的“塘”字,也源自海塘。
據南朝劉道真所撰的《錢唐記》記載:“防海大塘,在(錢唐)縣東一里許,郡議曹(即郡吏)華信,乃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一斛土石者,即與錢一千。旬月之間,來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復取,于是載土者皆棄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錢塘焉。”
這段古文翻譯過來,大意就是說,當年華信為了給杭州修筑海塘,重金忽悠人們挑土石前來。誰知等到挑土的人大量涌來的時候,他忽然宣布放棄收購,氣得大家把土石隨地一丟就跑了,石塘卻因此而成,錢唐縣也因此更名為“錢塘縣”。
這道海塘也可以說是西湖的第一堤,據清代陳文達的《西泠懷古集》考證,華信所筑錢塘,在錢塘門至清波門一帶,即起自西湖東北邊寶石山腳,直至西湖東南面萬松嶺下,大致與今天沿湖的湖濱路、南山路相吻合。
對了,土塘作為古海塘文化公園的第一道海塘,其模型就建在公園大門口,走過可別錯過。
為了抵御潮患才有了貼沙河
形制簡單的土塘,雖然易建但難以防浪,更不可能抗遏錢塘江涌潮的沖刷和潮浪的襲擊。從唐代后期白居易擔任杭州刺史時所寫的《祭浙江文》中也可以看出,土塘難抵潮濤,錢塘江兩岸依然常有潮患。彼時,杭州地方官吏還曾試過變堵為疏,兩次開沙河導水。
郎瑛《七修類稿·杭地考》引潘同《浙江論》云:“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沙方漸漲,地方平坦,而州之司馬始開沙河。考其時乃宋璟也。”到了唐咸通二年(861年),刺史崔彥曾再開三河,史稱“外沙河、中沙河、里沙河”。
這三河現在還有跡可循,根據魏嵩山所著的《杭州城市的興起及其城區的發展》考證,外沙河在今建國路以東,相當于貼沙河一段;里沙河即今中河,中沙河即今慶春門出赭山之前的沙河,如今的網紅拍照地——羊壩頭,可能就是崔彥所筑隔截海潮倒灌入城之壩。
錢塘富庶從“錢氏石塘”始
可惜,三河依然未能解決江水洶涌,河岸頻繁崩塌致海水倒灌的問題。到了五代梁開平四年(910年),江挾海潮再次為患。吳越王錢镠曾在上奏后梁皇帝的《筑塘疏》中寫道,當時“海颶大作,怒濤掀簸,堤岸沖嚙殆盡。自秦望山東南十八堡,數千萬畝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
為保都城,錢镠出手了!一開始也是用土塘,但發現沒用,于是改進筑塘技術,采用“竹籠木樁法”筑堤,“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巨石,取羅山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終使“堤岸既固,居民乃奠”。這種結構實現了中國筑塘技術史上,從“土塘到石塘”的飛躍性改進,史稱“錢氏捍海塘”或“錢氏石塘”。
竹籠石塘
由于竹籠石塘材料簡單易得,施工快,到了明清時期,依然會被作為臨時搶險之用。
由于錢镠治潮得力,民間還從此流傳出了“錢王射潮”的傳說。北宋蘇軾就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中作詩感嘆:“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現在候潮門地鐵站附近,也就是六部橋和上倉橋路之間,還藏著一條僅僅只有百余米長的小巷子——直箭道巷。據傳,錢镠當時筑塘時,為測水位,曾將其形為箭之鐵幢射此處,宋時稱鐵幢浦、鐵箭巷,清時才改為箭道巷。候潮門東貼沙河上舊時還有一座普濟橋,又名欏木橋,傳說為筑塘時堆放欏木處。還有候潮門、海潮路、望江路、甬江路……這些路名也側面印證了當時杭州的地形。其中,候潮門就是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而得名。
浙江省文物考石研究所于1985年發表的《五代錢氏捍海塘發掘簡報》里還曾提到,杭州南星橋鳳山鐵路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體交叉橋施工時,發掘出了錢塘江古海塘遺跡。只是滄海桑田,如今的候潮門離錢塘江岸早已相距甚遠了。“錢氏石塘”的出現,可以說對杭州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為杭城東南的錢塘江岸線從此才算穩定下來。
文天祥在《論五代史書武肅王事》(武隸王為錢镠的謚號)中大贊:“筑塘射潮,非止一時之保安,實有千年之功德,洵堪百世之模楷。”另據《十國春秋·武肅王世家(下)》記載,杭州就是從吳越時期開始有了“錢塘富庶,由是盛于東南”之說。
4500平方米的博物館里
只有一件藏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杭州人又繼續不斷探索改進海塘,發明了柴塘。而杭州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柴塘遺跡,如今就藏在臨平古海塘文化公園的核心建筑物——古海塘博物館里面。
臨平古海塘博物館里的柴塘
古海塘博物館外形頗為獨特,屋頂高低起伏,仿佛一道凝固的海浪,令人不禁贊嘆當代設計之妙。但當你走到里面會發現,古人的智慧有多絕妙。這個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的博物館里,僅僅只有一件藏品——一個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巨大柴塘遺址,以實物的形式彌補了文獻在塘體結構方面記載的殘缺。
柴塘能保留至今,除了機緣巧合,還得益于當時極為嚴格的海塘修建標準:清代規定土須薄坯夯硪(hāng wò,搗壓),按尺套打,筑厚一尺,夯硪成八寸。柴埽(sào)工的層柴層土,必須勻推土料,不能稍有此厚彼薄,以致壓埽不平,進而“垂頭”“欹斜”。鑲筑柴埽時,柴埽后土方必須隨柴填筑,寧可土高于柴埽,不得柴埽高于土,避免柴埽為潮推移。(埽是以薪柴、竹木等軟料夾以土石卷制捆扎而成,將若干個埽連接修筑成護岸、堵口等工程就稱為埽工。)
為保護展示這段難得的柴塘,當時科研人員采用了切割套箱遷移的方式,將整段柴塘從牛角村整體遷移至此。博物館還用心地配上了波浪場景、潮水聲音、感應式水紋燈的組合,讓站在這道柴塘前的今人,都能沉浸式體驗柴塘抗擊浪潮的場景。
據錢塘江志編委會編纂的《錢塘江志——大事記》載,其實早在北宋年間,聰明的杭州人就已經琢磨出了一套用柴薪修筑海塘的方法,“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知杭州戚綸,兩浙轉運使陳堯佐以薪土筑杭州堤”。當時潮沖堤岸,直逼杭州州城,為保民生,兩人大膽把黃河河工中的埽工技術引入海塘工程修筑柴塘,即用一層柴薪一層土,相間夯筑,“藉梢楗以護其沖”,是為錢塘江海塘創用柴塘之始。
柴塘雖然不及后來的石塘堅穩,但優點是能適應各類土壤地基,塘體迎水面為柴土夯筑,柴成捆綁扎,背水面為覆土堆積,迎水面及背水面均釘有木樁以加強塘體結構,這樣的設計既有利于消能,又能承受潮浪的沖擊,且備料方便,施工簡捷,尤其適用于錢塘江沿岸承載力很低的松軟地基,到清代也仍是臨時搶護的常用塘型之一。
杭州“潮神”原來是他
柴塘雖然相對竹籠石塘經久,但由于柴料易霉爛,一般只能保持兩三年不大壞,需及時加鑲、拆筑,勞財又勞人。很快,比柴塘更經久耐用的條塊石塘出現了。
條塊石塘
這里就不得不提杭州的“潮神”張夏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這么一則短篇故事,講述有一個叫張老相公的人,為替家人報仇,殺掉黿怪,終成一方水神,其原型據說就是他。
據文獻記載,北宋景祐(1034-1038年)年間,兩浙轉運使張夏為保杭州長久安寧,不惜耗巨資和人力采石修塘,替代傳統易腐的土塘、柴塘。其間,他更是首創了條石砌筑法,所筑的泥石塘外側用六面修鑿平整的巨條石疊砌,內側則用土堤墊筑。因為石塊防浪潮和水流沖刷,土堤防透水,并且砌成了上窄下寬的梯形端面,使堤身結構更加穩固。這是錢塘江海塘建筑技術上的又一次關鍵性改進,是后來興建各類直立式石塘的先導。
因為這種石塘所用條石、樁木少,加上施工簡易,成事較速,只是難御強潮,所以即使后面出現了更先進的魚鱗石塘,它也被繼續用在南岸不受強潮頂沖的地段,或用于搶修石塘。
為了證明這種石塘的實用性,古海塘文化公園還很有“小心機”地在公園河道里藏了一段條塊石塘的遺跡。要是去了找不到,記得找工作人員給你“開小灶”指路哦。
再說回張夏,為嘉獎其治水之功,歷朝歷代屢次進行追封。據南宋咸淳年間的《臨安志·祠祀》記錄:(張)夏,宋景祐(1034-1037年)中為兩浙漕使,江潮為患,故堤率用薪土,潮水沖激,每繕修不過三歲輒壞,重勞民力。夏始做石堤,延袤十余里。人感其功,慶歷二年(1042年)立祠堤上,嘉祐六年(1061年)褒增太常少卿,政和二年(1112年)封寧江侯,后改安濟公,賜昭貺廟額。紹興十二年(1142年)以后累封,至慶元四年(1198年)賜以王爵又累封至今為靈濟顯祐威烈安順王。
當地百姓感恩其功,也敬奉他為“潮神”。蕭紹地區至今還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沿江十八廟,廟廟供張公”,如今在杭州錢塘新區義蓬倉北村,有一座定海殿,殿內供奉的正是張夏。蕭山衙前鎮新林周村,也建有一座張夏行宮,古稱護堤侯行宮。2008年,新林周村翻修村道時,還發現了一段保存相對完好的宋代古海塘。
至今蕭山衙前鎮仍保留有祭祀張夏的習俗。2022年,“張夏祭”還列入了杭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歷代改良終建成“海上長城”
條塊石塘雖然勝過土塘、柴塘,但缺點依然明顯,“既無灰漿灌砌,又無錠鍋鉤聯,率用零星碎石逐層堆垛,一經雨水淋漓,處處滲漏、漲裂”。于是在一代代人不懈改良下,“排樁若馬齒之毗連,登石似魚鮮之櫛比。根基鞏固,嚴若長城;表里堅凝,直同峭壁”的魚鱗石塘出現了!
石長城魚鱗塘剖面
比起條塊石塘,魚鱗石塘因條石縱橫相砌,望之“似魚鱗之櫛比”而得名,尤其迎水面區域,從下到上由條石一層層按T字錯縫層層鋪砌而成,每塊條石都非常規整,按當時的要求“樁須平直,不許歪斜;面石須五面光平,不許粗糙;塊石須按層實砌,不許虛砌”。
這道被歷史比作“海上長城”的魚鱗石塘,如今在古海塘文化公園的中央位置進行公開展示。你甚至可以沿著公園搭好的鐵橋,拾級而上,伸手觸摸下,親身感受杭州人抗潮史的厚重。
魚鱗石塘所用的條石真的不是一般的厚重。明代在海鹽所建縱橫交砌的雙蓋魚鱗石塘所用大條石,據清代調查,大條石尺寸一般長5尺,寬1.6尺,厚1.5尺,但亦有長至5尺以外,寬厚2尺以上的條石。
條石中間還要全部用灰漿抹縫,以封住條石之間的縫隙,防止潮水涌入。條石之間,還會額外用鐵錠加固。據史料記載,塘身第十層開始,每丈塘迎潮面順石接縫處,都要嵌生鐵錠兩個,每個重4斤。丁順石接縫處,還要嵌扣熟鐵鍋(鐵攀)兩個,每個重1斤。塘腳還會修建有坦水(海塘附屬工程,位于海塘迎水面)防止海塘基礎沖刷。自此,一個抗御涌潮破壞的有效塘型終于形成。
雖然魚鱗石塘仍有基樁太短的缺點,砌石所用膠灰強度也不能與現代的水泥相比,但據陶存煥、周潮生所著的《明清錢塘江海塘》一書介紹,在當時的條件下,魚鱗石塘可以說是最好的形制。事實上,自清至民國前期,一直在強潮河段、險要地段用它抗御怒潮等,并有極大部分經加固后留存至今。
海塘建設也是歷代國力的體現
海塘建設耗費的財力、物力、人力可以說極為巨大,但同時也是當時國力的體現。
明嘉靖(1522-1566年)中葉以后,修筑海鹽縱、橫交砌魚鱗石塘的長5尺,闊、厚1.6尺條石,每塊價銀高達5錢!古時沒有采石機,也沒有吊車,全靠人工運輸,所以運費也不菲。乾隆元年至八年規定如采自江蘇或因“沙涂遠漲”,厚1尺、寬1.2尺條石,每丈加運腳銀7分;厚0.7尺、寬1.1尺條石,每丈加運腳銀4.9分。海鹽海塘用寬1.6尺、厚1.5尺條石每丈料價、運銀加起來,已接近5兩。
清代200多年的歷史中,據不完全統計,用于錢塘江海塘的銀兩在2600萬兩以上,平均每年10萬兩,最多時一年達四五十萬兩。從各朝經費和修筑石塘丈數來看,以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四朝為多,分別為600萬-400萬兩。
號稱“省錢小能手”的雍正,為了節省修塘費用,甚至推出了舊石回收業務:揀撈受強潮沖擊散落于沿塘的舊石,滿100方者,賞銀10兩。但即便“摳搜”如雍正,依然明確提出要修最貴最好的魚鱗大石塘:“修建魚鱗大石塘乃一勞永逸之計,不可因塘外漲沙,停止修筑,縱使沙漲數十百里,民人居處、耕種,亦不可恃,必須大工完竣,方可垂之永遠,于地方有益。”
數據顯示,最有錢的乾隆時期,在仁和烏龍廟至海寧尖山間先后建成魚鱗大石塘13826丈,占這一段海塘全長七成以上。另據文獻記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曾在章家庵、韓家池新建條塊石塘500多丈,在章家庵及范公塘新建柴塘800丈,這與臨平牛角村發掘出的魚鱗大石塘、柴塘遺址也正好對應上。
從古海塘博物館里面出來時,還能遇到一個玻璃圍起來的半地下室,里面藏著好幾艘范公塘里用于臨時護塘的沉船,也正是當時古人不惜成本抗擊海潮的見證。
舊時老話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時移勢易,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鋼筋混凝土早已取代了條石鐵錠,接過了護衛錢塘江兩岸的重任,為杭州人筑起了“銅墻鐵壁”,力證“我命由我不由天”。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宋赟
攝影 夏陽
編輯 肖旭
審核 張倩 林琳
VIEW MORE
|南寧海關辟謠
|知名男星發長文悼念妻子,最后牽手照太心酸……
|著名演員隋永清去世,她是宋慶齡撫養長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