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算的上是當世名將。
先說劉秀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與李通從弟李軼等人從宛城起兵,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
劉秀起兵后,兵少將寡,裝備很差,起兵之初劉秀連戰馬都沒有,而是騎牛上陣的。后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
王莽軍逼近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將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
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
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
劉秀于六月一日后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劉秀親率千余精銳為前鋒,反復猛沖,斬殺王莽軍千余人,漢軍士氣大振。
隨后他再次率領勇士三千人,避開正面實力雄厚的敵軍,迂回到敵軍的側后,向王莽軍的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
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打開城門出擊。王莽軍遭到內外夾擊,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尸遍野。
昆陽之圍解除。
僅此一戰,就可看出劉秀有勇有謀。
再說李世民
唐朝之所以能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大。
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又被任命為元帥討伐薛仁杲,兩軍在折墌城挖深溝筑起高高營壘相持六十多天。
薛軍多次前來挑戰,李世民按兵不動,薛軍銳氣漸失,糧食耗盡。
李世民見狀,對部下道:“敵軍銳氣喪失衰退了,我軍當攻取他們。”于是大敗薛軍。、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劉武周部下宋金剛攻陷澮州,軍隊氣勢強盛,不久又占領了唐朝的大本營太原。李世民率領三萬精兵出征。柏壁之戰,唐軍大敗宋軍,劉武周和宋金剛逃亡突厥,山西失地全部收復。
最經典之戰是,俘竇建德滅王世充。
李世民率領唐軍東征,大敗王世充,王世充僅能孤守洛陽。竇建德怕唇亡齒寒,率軍來救。
李世民率軍在武牢關與竇建德對峙。
竇建德排出陣勢,但唐軍拒絕出戰。竇軍從上午直到下午,兵士又餓又累,都坐在陣列中,又爭著飲水。
李世民抓住戰機,親自率領輕裝的騎兵追擊引誘敵軍,唐大軍陸續趕到。
竇軍來不及整頓陣列,唐軍已經攻到眼前,竇軍紛紛潰散。 唐軍追逐攻打陡峻三十里,斬首級三千多,俘虜五萬,活捉竇建德。
當李世民把竇建德押到洛陽城下時,王世充見大勢已去,立即開門投降。
最后是趙匡胤
趙匡胤也是武將出身,而且是出身武將世家,他的父親就是武將。
趙匡胤在后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隨郭威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屢立戰功。后跟隨后周世宗柴榮在位時隨征北漢、南唐,戰功卓著。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 北漢、契丹聯軍入侵。
柴榮御駕親征,在澤州高平與北漢軍遭遇。
但戰前,許多后周將領竟然不戰而逃,后周軍有全軍崩潰的危險。
在此關頭,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
他與禁軍大將張永德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北漢軍,以死拼殺,全軍士氣大振,最終大破北漢軍 。
趙匡胤乘勝攻北漢都城太原,焚燒城門,左臂被流箭射中。
除了攻打北漢之外,趙匡胤還多次跟隨柴榮南征南唐,攻占許多城池,立下赫赫戰功,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地加官進爵,最后掌控了禁軍。
這三個人都是當時名將,所以才能在軍隊中樹立極高的威信,最終即位稱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