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 TCC翻譯情報局(ID:TCC-design)
來源:Brutally honest
過去一年里,Miro 與 FigJam 的競技焦點加入了全新的維度:人工智能(AI)。雙方平臺均上線了智能助手,力求通過 AI 提升共創效率,將工作坊流程變得更高效、更直觀、更富創意。
作為一個每周有半數時間投入在工作坊主持和頭腦風暴引導中的設計從業者,我想深挖一個現實問題:這些 AI 工具真有實際價值,還是只是炫目的噱頭和不必要的干擾?
于是,我跟其他優秀的產品經理一樣,投入了大量時間對其進行測試和驗證。以下是我的測試總結與實踐心得。
設置:這些AI助手聲稱能夠完成的任務
MiroAI:Miro AI 是 Miro 內的智能輔助工具,致力于為用戶高效處理信息和優化協作流程。無論是總結便簽內容、激發創意,還是自動梳理信息架構,它都能輕松勝任,就像團隊中的那個善于將復雜梳理至有條不紊的同事,提供一種數字化的智能支持體驗。
FigJamAI:FigJam 致力于成為你構思創意的最佳助手,提供激發靈感的提示、智能的分組建議,以及會議中幫助你高效專注的場景化優化提醒。
從理論上說,它們聽起來能節省時間,讓工作坊更加流暢。但在實際場景中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呢?
測試:讓 AI 工作起來
我對每個平臺進行了三次測試來比較它們的 AI 助手的實際表現。
1. 生成想法:
我使用了以下提示語:“建議一些全新的團建活動。”
Miro 生成了 15 條團建活動建議,并以便利貼形式展示。雖然涉及的范圍相對全面(比如藝術工作坊、公益志愿活動和密室逃脫等),但整體感覺更偏基礎和入門,像是通過簡單的網絡搜索就能輕松得到的一些創意集合。
Miro給了我15張便利貼,上面寫著一些看似隨機的想法
為更好地探索密室逃脫活動的深層次方案輸出,我提出了一個延展性思考:
“聚焦深入解構密室逃脫體驗設計”。
Miro 提供了一些基礎框架參考點,例如“核心主題”、“場地設置”、“團隊人數配置”等等。雖然這些提示具備一定實用價值,但主要停留在初級層面,并未在具體設計策略或創新方向上提供更具行動力的指導。
當被提示給我更多關于某個特定主題的細節時,Miro 給了我另外 15 張便利貼,上面寫著探索"密室逃脫挑戰"的主題
FigJam 的見解
FigJam 采取了一種略有差異化的方式,未按類別列出具體活動,而是設計了一個包含破冰游戲、協作任務和反思總結在內的潛在工作坊。此方案雖然整體更具執行落地性,但過于依賴流程本身,創意發散性相對不足。
Figjam游戲工作坊結構包含三個部分:破冰環節、挑戰環節和反饋環節
為了與 Miro 的測試相匹配,我給 FigJam 同樣的后續提示:
"專注于密室逃脫挑戰。"
FigJam 通過思維導圖將活動分解為幾個關鍵要素:主題創意(如鬼屋、海盜冒險)、謎題(如邏輯游戲、體能挑戰)、團隊動態(如角色分工、溝通技巧)、時間限制(如倒計時、壓力)和房間元素(如道具、照明)。
這一額外的細節層次使 FigJam 的回應更具針對性和創造性,提供的實用建議超出了最初的想法。
當向 FigJam 要求提供更多關于密室逃脫挑戰的信息時,它以樹狀結構形式對內容進行了層次化拆解
關鍵要點
Miro卓越的優勢在于激發多樣化創意,但在缺乏更多用戶輸入的情況下,深入探索內容的能力相對有限。
FigJam擅長搭建邏輯清晰的結構化框架,能夠輸出更精準且具細節層次的內容,尤其在密室逃脫設計等復雜活動規劃場景中表現突出。
第一輪結果: FigJam 獲勝!
在這一階段,FigJam 憑借在信息深度拓展和內容高效組織上的出色表現脫穎而出——尤其是對那些希望從創意快速落地為實際行動的團隊而言,其優勢顯而易見。2. 內容組織:
我通過分別在 Miro 和 FigJam 的畫布上布置 20 個便簽,并利用它們內置的 AI 功能對便簽進行自動歸類與聚合,來對比測試這兩款工具的性能和使用體驗。
Miro 輕松地將單詞分組
Miro高效完成了這一任務,以毫不費力的方式將詞語精準歸入到相關聯的邏輯分類。用戶操作體驗十分流暢——界面設計簡潔清晰,交互邏輯直觀——分類結果也展現出極高的準確性。
Miro 準確地對單詞進行了聚類
相比之下,FigJam 的表現略顯不足。雖然在交互設計上同樣沿襲了直觀易用的風格(通過選擇對象并使用下拉菜單完成聚類操作),但輸出結果的準確性卻存在較大缺陷。例如,它竟然將我的貓歸類為家具,還把我早餐的香蕉歸類為顏色!
Figjam AI 未能將簡單的詞語歸類到有意義的類別中,而 Miro 卻輕松做到了
為了進一步激發 Miro 的潛力,我選擇測試了一組更加復雜和高級的詞匯列表。令人驚嘆的是,它再次展現了卓越的能力,無縫準確地將這些詞語歸納成邏輯清晰且意義深刻的集群和分類。
當給出一個較難的單詞列表時,Miro 的輸出相當準確
為了進行對比,我將同樣的詞匯列表輸入到 ChatGPT 中,觀察其對這些內容的分類方式。以下為生成的分類結果:
這是一個關于挑戰清單的可能分組:
- 自然元素:石英、灰燼、海藻、地衣、楓樹、蒲公英、荊棘
- 動物:狼、企鵝、鮭魚、蝎子、蝙蝠
- 工具:鏟子、獨輪車、滑輪、扳手、磨機
- 指導/反思:指南針、鏡子、燈籠
這些分類反映了不同的核心主題,例如自然、動物、工具以及抽象或象征性對象。然而,某些詞匯如“灰燼”或“燈籠”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跨越多個類別,這使得歸類過程中存在一定模糊性和復雜性。
總體來看,相較于 FigJam,Miro 在聚類準確性和穩定可靠性方面表現更具優勢。
第二輪結果: Miro 獲勝!3. 總結關鍵要點:
最后,我精心設計了一場有意為之的“混亂感”頭腦風暴會議,旨在逼真還原線下工作坊中經常出現的輸出特點——碎片化的創意涌現、不夠成型的概念構想以及優先級模糊不明。整個會議流程被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階段聚焦于創意發散(以 10 張便利貼記錄構想),第二階段則圍繞后續執行動作展開討論(再用10張便利貼標注具體行動)。隨后,我邀請各位 AI 助手對本次“仿真型工作坊”的整體成果進行匯總與梳理分析。
Miro 很好地將工作坊的混亂轉化為一份清晰的文件
Miro擅長梳理復雜信息,通過將內容按相關子主題進行邏輯拆解和分類,使輸出內容清晰且條理分明。同時,它還能高效地規劃后續執行步驟,生成既實用又便于操作的總結文檔。
FigJam在梳理思路和推進后續步驟時,難以有效區分二者,這也增加了內容歸納與理解的難度。表情符號的添加雖然為設計增添了一絲趣味性,但因缺乏清晰的層次結構,整體輸出的實用性相對較弱。
Figjam 的輸出并不太有幫助,因為它沒有區分構思和下一步
Miro 再次展示其優勢,以結構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呈現研討會核心要點,高效分類整理內容,提升信息價值傳遞效果。
第3輪: Miro 再次獲勝4. AI 的方法:實用主義與玩樂主義
Miro 與 FigJam 的 AI 助手差異,本質上體現了兩者在問題解決思路上的不同理念和策略選擇:
Miro:實用至上化工具。專為注重條理性與高效率的團隊打造,Miro 的 AI 工具能夠快速高效地提煉信息,清晰梳理并處理各類復雜輸入,如同一位值得信賴的智能助手。這款工具特別適用于企業創新工作坊、項目管理場景,或需要嚴謹結構與精確邏輯的戰略型會議,真正滿足高效協作與專業需求。
FigJam:靈動有趣且充滿創意感。借助 FigJam 的 AI 能力,團隊能夠營造更具動感與腦暴氛圍的協作環境。其核心優勢在于推動創意迸發、梳理邏輯框架,并打造輕松有趣的互動瞬間——無論是設計團隊、創業團隊,亦或是希望為工作坊增添創意與個性化的用戶,FigJam 皆能完美契合需求。
獲勝者是 Miro!
盡管 Miro 和 FigJam 的 AI 助手用戶界面在交互設計上幾乎如出一轍——簡單明晰、交互友好且易于上手——但在執行相同任務時,Miro 的表現始終更勝一籌。從內容框架的梳理到混亂信息的精準提煉,Miro 能夠生成更為精確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輸出。在我進行的多次體驗測試中,Miro 顯然脫穎而出。當然,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測試范圍并不全面,具體性能可能會因實際場景及應用需求的差異而有所變動。
最終思考:AI 白板——變革性技術還是炒作?
Miro 和 FigJam 已在通過引入人工智能來加速日常任務和強化協作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它們仍然存在明顯不足。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在于無法高效優化生成結果,也無法便捷地給予 AI 輔助特定的指導和反饋。由于缺乏靈活的交互閉環,這些工具的潛能在某些場景下顯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桎梏。
然而,這些工具不斷拓展了我們協作方式的可能性,設想它們未來如何迭代優化,以更精準地契合用戶需求,實在令人充滿期待。
目前,我發現自己正在結合使用這兩個工具——當需求偏向高精度時,我更傾向于選擇 Miro,而在需要激發創意思維和探索自由表達時,FigJam 會是我的首選。你的體驗如何?有沒有嘗試過它們的 AI 助手?從你的角度來看,你覺得哪個工具更契合你們團隊的需求?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當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人機之間的關系,也從簡單交互邁向深度協作。想知道如何在這一趨勢下把握體驗設計的新方向嗎?2025 年 10 月將在北京舉辦的 IXDC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聚焦 “人機共生:人工智能時代人機協作新范式” ,作為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新盛會,它將匯聚前沿理念與實踐。一起來關注這場盛會,探索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文章轉載:TCC翻譯情報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BshK_1nm7wdDOsDvVfn9XQ
版權聲明:“IXDC”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本公眾號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內容或作品等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給出內容所在的網址并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我們會核查后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并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聯系微信:18802086168
聯系電話:18802086168
編排 | 黃春燕
終審 | 蘇 菁
點這里,學習更多設計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