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觀眾正在參觀展覽。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韋衍行)5月19日,“看·見殷商”展覽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對公眾開放。展覽全景呈現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碼,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
展覽匯集來自全國28家考古文博單位的338件(套)珍貴文物,涵蓋甲骨、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類別,不少文物為首次來京“出差”。展覽分為“有冊有典”“青銅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個部分,從商王世系入手,進而展示殷商時期的生產、生活、社會組織與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時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殷墟出土的一對青銅鸮尊,在今天實現了數十年后的首次聚首。鸮鳥,即貓頭鷹。《詩經·商頌》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對鸮尊以獨特造型與多重象征,成為解讀商代宗教、軍事及性別角色的關鍵物證。而在山東蘇埠屯出土的一對“亞醜”銅鉞也在展覽中實現了多年后的“同框”,它們是古時的作戰兵器,也被認為是權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
今年,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締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展覽的結尾特別設置了一個“彩蛋”,以影片中的形象和道具為線索,一眾文物原型在此集結。據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高紅清介紹,影片中的結界獸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面銅人頭像、青銅鷹形鈴等文物相似,此次展覽特地將它們“請”到了現場。此外,敖光的武器、結界獸的武器也可以在展覽中看到。
展覽將持續至10月12日。
觀眾正在參觀展覽。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觀眾正在參觀展覽。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亞醜”銅鉞。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牛尊。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龍形觥。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陶人。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八角形衡飾。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玉刀。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展廳里,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的兩件鸮尊隔空“對望”。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