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層疊的梯田中,尋找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
作者 | 高華龍
題圖 | 崇義上堡梯田
入夏,隨著“云耕上堡 歡趣開犁”梯田開犁節拉開序幕,上堡梯田迎來一年中的絕佳觀賞時節。滿溢清水、尚未插秧的梯田宛如天空之鏡,倒映著云卷云舒,層次感極為豐富;座座客家民居點綴在山水畫廊中,上堡人開始了一年的辛勤勞作。
作為同時擁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雙遺產”榮譽的景區,上堡梯田是集農耕文化、客家民俗、高山梯田、非遺傳承、研學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這個有著中國三大梯田奇觀之一的農業文化景觀,正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云耕上堡 歡趣開犁”梯田開犁節現場。曾劉洲/攝
總面積達5萬畝的上堡梯田群落,暗藏著中國農耕文明密碼。回溯歷史,上堡梯田的規模開發自秦漢肇始,經宋元淬煉,至明清大成。
明朝中期,贛湘湖郴之間,猺寇大起。王陽明親率中軍駐扎上堡,平定謝志珊、藍天鳳等人的賊亂,在桶崗勒石紀功,他深情賦詩云:“處處山田盡入輋,可憐黎庶半無家”。他兩次上疏朝廷,割上猶之崇義、上堡、雁湖三里,大余之忠義、永安兩里,南康隆平、尚德兩里,奏立了崇義縣。
上堡離崇義縣城一百二十里,眾山壁立,山多田少,路如鳥道,路通郴州桂陽,還和賊巢桶崗相鄰,治安壓力巨大。王陽明新設鉛廠、長龍兩個巡檢司,將過埠巡檢司移至上堡,在獅背設立司署,其主要任務就是防盜安民。
王陽明修筑城池,大力實施移民墾荒政策,鼓勵移民崇義山區,主動面向南贛“八府一州”招募新民。不僅如此,他還為歸來耕作的山賊分發土地和山林,贈送銀兩購買農具。同時開辦學校,大力鼓勵商貿發展。他十分體諒新縣初創時期流民的不易,積極向朝廷爭取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凡在崇義山區開墾的土地均實施稅賦減免政策。
此項鼓勵移民開發山區的政策被后世當政者采用。康熙初年實施重農政策,獎勵進山墾種,并給予相應的補助款。德政惠民,上堡由一甲發展成為六甲,人煙逐漸興盛,人們在高山流水間安居樂業,在白云深處繁衍生息。上堡梯田見證了王陽明文治武功的不朽勛績。
明末清初,大批流民進山開發,這些移民絕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客家先民吃苦耐勞、不懈奮斗,推進大規模墾荒造田,帶動鄰近思順、豐州等梯田火熱開發,上堡梯田群落規模得以迅速增長。
崇義上堡梯田。曾劉洲/攝
若想找個一年四季皆是看點的旅游勝地,上堡梯田定是不可錯過的絕佳風景。
5萬余畝梯田分布在上堡周邊山巒之間,垂直落差近千米。在海拔1260米至280米的垂直落差間,62層梯田疊就出了上堡梯田群落的壯闊格局。有的梯田從高到低不斷延續,達百層之多,就像一條條長梯,架搭在山間嶺谷,層層疊疊,涌向天際,令人嘆為觀止。在這里,四季輪回的生態劇場不斷上演。
春分時節,鏡面梯田映照著藍天白云,如大地灑下的銀河;芒種時節,翡翠綠浪在風中翻涌著生命的悸動;霜降時分,金色稻浪鋪展出豐收的喜悅;冬至的水墨丹青,勾勒出天地的留白……
當下,農人披蓑戴笠,佝僂著腰在田地上插秧,一塊塊水田充滿了蔥綠的生機。現在,大多梯田只插一季中稻,梯田翻耕時間延長到芒種,有的蒔田時間推遲到夏至。
上堡梯田帶給人們的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本生動的生態“教科書”。
“上堡,上堡,高山頂上水淼淼”,這句廣為傳頌的民謠是上堡梯田的獨特寫照。每塊梯田均設置了入水口和放水口,錯位布置,渾水時把泥沙沉淀下來,水流路線呈“之”字形,水源自溪流引至梯田頂部水頭田丘后,自上而下灌溉每一塊田。
在這里,淺窩溪流、石頭陂、小水洼等都是一個個天然的蓄水池。水藏在山里,進而實現山養林、林蓄水、水養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環。梯山為田,因山成形,因水而興,上堡梯田擁有完善的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形成了良好的“森林—水系—梯田—村落”生態保護系統。如此一來既保障了水源,又改善了人居環境。
村民在修筑梯田時,常常采用原始的竹木、石塊和泥土。三五鋤頭開條渠,三五石頭壘個陂。沿著天然林山腳開的水圳,常常設在半山腰。遠遠地,可以望見竹筧搭的竹橋,將山泉水從竹筒引入田中。古老樸素的水利科技在今天仍然發揮重要作用,上堡梯田保持傳統的渠排系統,依靠少量的渡槽,筑起少量的陂頭,用水泥石塊把溝槽壘得堅實。一溝一渠,引水分水,順應天時,潤澤一方。
2018年,“江西崇義客家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四年后,它又成功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了同時擁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雙遺產”榮譽的景區。
“云耕上堡 歡趣開犁”梯田開犁節現場。曾劉洲/攝
農耕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篇章,耕耘種植是廣大農民刻印在心中的重要元素。
近年來,崇義縣著力做好“文旅+節慶”文章,通過開犁節、豐收節等節慶活動,延續古老開犁等習俗,同時以引導生態認養的方式,推廣農耕文化,走出了一條文旅賦能鄉村振興之路。
崇義縣專門成立上堡梯田旅游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對核心景區的梯田和民居進行收儲。梯田采取統一耕作模式,引入國內外客商投資民宿等旅游開發,帶動附近村民從事相關產業。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村民開發的熱情不斷高漲,梯田旅游開發一片火熱。水南村村黨支部書記朱忠寶介紹:“梯田身價上漲,帶動了農民增收,去年村里集體經濟收入實現翻番。”據不完全統計,上堡鄉有800多戶山上人家搬下山來,小城鎮建設新增落戶500多戶,梯田旅游公司收儲了5000多畝梯田,每年生產高山梯田米增收800多萬元。
生態含綠,就是發展含金。如今,上堡梯田不僅成了眾多游客休閑放松的首選,還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更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水南村村民張書福和妻子在核心景區周邊經營了一家客家梯田飯店,所需食材均為本地現種現采。稻田養魚,林下養雞,自家菜園種菜,梯田種出來的水稻綠色健康無污染,是響當當的純天然食品。據了解,上堡梯田核心景區年最多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年增加旅游收入2億多元。
在這里,游客清晨可以在八卦田觀景臺看云海漫過梯田;午后,在觀山悅民宿觀倒映山色;傍晚,在農家小院品嘗新米釀成的甜酒;夜晚,躺在星空帳篷里聆聽蟲鳴蛙鼓……不勝悠哉。
從秦皇漢武的拓荒足跡,到聯合國遺產名錄的榮譽附身,上堡梯田始終在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命題。在層疊的梯田中,等待著我們去讀懂中國農耕文明的密碼、觸摸客家人的精神脈絡,尋找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
寵粉福利看這里
悅讀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