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熱鬧非凡。市民們手持特制集章卡,排起長隊,在初夏時節開啟了一場名為“蘇州河的前世記憶”的探秘之旅。作為普陀區國際博物館日的主會場,這里融合了文物、非遺與科技,讓市民在夯土木樁與非遺絲線交織的場域中,觸摸中華文明的千年脈動。
市民手持特制集章卡在體驗各類項目
下午兩點,玻璃棧道上的腳步聲叩響了時光的門扉,博物館地下7米深的遺址陳列廳迎來第一批探秘者。10組親子家庭和小學生記者跟隨講解員的指引,穿行于密如森林的848根木樁之間。青石縫隙間的鐵錠榫卯結構引得孩子們頻頻駐足,有人指著木樁上的神秘符號追問:“這些像印章的圖案是什么?”講解員解釋:“這就是八思巴文,元代官方文字,里面每根木樁都有專屬‘身份證’,正是這些文字讓遺址有了時間記錄的證據。”42米長的八字形閘墻下,元代水利專家任仁發的智慧透過層層夯土與底石娓娓傳來。市民齊先生用手機記錄下兒子彎腰觀察閘基夯層的畫面說,“相較于‘走馬觀花’式的參觀,這種具有挑戰性的‘通關打卡’式過程更有意義,孩子也看得更加仔細。”
考古研學堂成“探秘現場”
地面廣場此刻化作流動的非遺長卷,竹絲編藝人指尖翻飛,細若毫發的竹篾在陽光中穿梭,引得不少市民駐足臨摹。手持集章券的市民們穿梭于各個文化驛站,在元曲擂臺對出“花落花開總不知”的下聯,于投壺區屏息擲出竹矢精準入壺,每完成一項挑戰后便可收獲一枚專屬章紋,集滿即可領取非遺禮品
最具人氣的漆扇體驗臺前,素絹團扇浸沒在染缸內,小心翼翼轉動扇柄,憑借水面張力讓色漆在水分子張力作用下恣意流淌,生成獨一無二的漆扇。市民高女士興奮地說,“幾滴油漆挑開一轉,就可以形成這么漂亮的扇面,太好玩了。”
漆扇體驗活動
“此次活動策劃的契機源于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與非遺’的子主題。作為上海唯一在原址上完整保護的元代水利遺址,博物館希望將廣場區域打造成連接古今的文化空間。”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徐威加說,“還計劃研發更具沉浸感的參觀活動,讓觀眾真正穿越到元代的治水現場。”
今年,普陀區文旅局聯動博物館還創新推出“鑒寶”活動。在鑒寶臺前,來自市文物鑒定中心的周祥、華慈祥、沈山三位專家坐鎮現場。面對收藏愛好者殷切又忐忑的目光,專家們專注地審視藏品的紋路細節。“這個年代不對,看起來還比較新。”“這個其實是流水線上的工藝品。”他們用生動的語言為群眾講解鑒寶知識,以嚴謹專業的態度逐一“鑒寶把脈”。市民宋先生說,“來鑒寶的人大都對古玩字畫很感興趣,這樣的活動也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學習機會。”
博物館不僅呈現著元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密碼,更要化身為一座沒有圍墻的社區文化客廳,讓文化遺產的脈搏在當代生活中強勁躍動。甘泉路街道負責人表示,“今年,博物館周邊將結合普陀區美麗道路建設進行美化,提升配套設施的便利度。此外,博物館周邊還將被打造成一個水閘歷史文化街區,將博物館的影響輻射到周邊商業載體中,讓底蘊內涵向社區延展。”
與此同時,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普陀區所有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并組織開展多樣的活動。顧正紅紀念館“回望五卅狂飆 賡續百年榮光”主題展覽、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潮涌東方 百舸爭流”主題展覽等,都為市民游客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滬西工人半日學校史料陳列館設置的虛擬摳像拍照互動體驗,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推出的知識問答互動小游戲,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趣味性,讓大家在參與互動中感受博物館的奇妙魅力。
原標題:《從元代夯土到非遺市集,讓水閘遺址“活”起來》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胡文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