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0時10分,白色的探照燈一陣晃動,一艘滿載砂石的貨船從黃浦江緩慢駛入趙家溝河道,寂靜的河面瞬間回蕩著引擎的震動聲,由遠及近傳入北岸20米外景源家苑小區居民的夢鄉。
居民張先生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記者,從2022年12月開始,趙家溝升級改造后通航,停靠在河岸的船舶數量時不時出現高峰,一度可達100多艘。比如,2024年由于川楊河楊思船閘維修,諸多船舶至趙家溝船閘繞行,又因區屬航道整治項目,趙家溝船舶流量增大。盡管相關部門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船舶深夜至凌晨隨機停靠的特性,對沿河居民休息帶來了曠日持久的影響。如何兼顧航道運輸和居民休息之間的需求?記者展開了多方走訪。
后半夜陸續停靠數十艘船只,馬達噪聲猶如滾石落地
趙家溝為東西向河道,寬約100米,直通黃浦江,距離入江口900米處設有東溝船閘。船閘前這段河道內,一道中央堤壩將河道一分為二。靠南的通道用于調節水位、防洪排澇等工作,靠北的一側用于航道通行。景源佳苑小區就位于北側河岸,是周邊沿河小區中距離河道最近的小區,有4棟居民樓緊鄰趙家溝,共計約90戶。結合實地走訪和測量,居民家主臥正好對著河道,直線距離不會超過20米。靠居民樓一側防汛墻邊,設有“北岸禁停”以及禁止鳴笛的標識。
趙家溝直通黃浦江,距離入江口900米處設有東溝船閘。景源佳苑小區就位于趙家溝北岸。
4月29日下午16時,記者看到4艘滿載砂石的船舶和2艘空船并行等候在船閘外,都停靠在中央堤壩旁。直到16時30分左右開閘,船舶陸續啟動了發動機。伴隨著一陣響亮的轟鳴聲之后,船尾飆起水花,此后傳來低沉連續的馬達聲。船舶開始調整位置、向前行進,速度不快,每艘船從起步到過閘平均花了8分鐘。
相鄰景源佳苑小區的一位居民表示,2022年沒通航前,趙家溝與黃浦江的出入口是被攔住的。通航后,起初船舶變多,停得亂,噪聲也厲害。一位不臨河的居民向記者提供了2024年下半年記錄的船舶停靠畫面,照片攝于早晨7時,能看到不少船只靠著北岸停靠。此后,管理部門增加了提示牌,拆除了“候閘區”的標識后,停靠秩序有所改善。
但另一名臨河居民表示,凌晨仍然會被吵醒,因為船只一旦變多,就可能排不到中央堤壩區域,只能往具有更長“帶纜樁”范圍的北岸停泊。居民樓為此會受到明顯的噪聲影響,“船只半夜進來時間不固定,柴油發動機嘣嘣嘣的聲音很吵,尤其是加馬力的那下聲音確實較大。”
經過一夜的喧囂,5月1日一早,居民拍攝到的船只停靠畫面。(受訪者供圖)
居民張先生記錄了近段期間他被吵醒的時刻:4月30日晚上11時50分,4艘船舶陸續從黃浦江進入趙家溝。凌晨2時,打著探照燈的船只進入河道停靠,發出低沉“蹦蹦蹦”聲。整個后半夜,18艘船陸續停靠在中央堤岸,三兩艘并行停放,靠居民樓的北岸也停靠了17艘。5月5日凌晨1時15分,他輾轉反側被吵醒,早上醒來看到,已停靠了10多艘船。
5月6日晚間9時至凌晨0時30分,記者也展開了蹲點觀察。晚間9時38分,一艘滿載泥沙的船只緩慢地駛來,馬達聲音不算大,是有規律的低沉的震動聲。但逐漸靠岸時,船只操控需要更多的人為控制,發動機拉油門的聲音反復驟增驟減,發出一陣陣沒有規律的轟鳴聲。晚上11時50分左右,一艘發動機噪聲更為尖銳的船只進入河道,高處聽得更像刺耳的金屬聲。凌晨0時10分,另一艘船夾帶著分貝更高的轟鳴聲緩緩駛來。每隔30秒左右會發出一陣嘩啦啦機械運轉聲,猶如石子滾落發出的巨大噪聲。靠岸時,又發出高頻的加油門聲。
5月6日晚間11時50分左右,一艘發動機噪音更為尖銳的船只進入河道,發出金屬摩擦般噪音。
5月7日0時10分,一艘船夾帶著分貝更高的轟鳴聲緩緩駛來。(車佳楠/攝)
緊鄰重要船閘口,設計通航等級1000噸
公開信息顯示,東溝水閘的前身東溝套閘在1973年修建,1994年開工建設東溝水利樞紐工程。居民回憶,景源佳苑小區在2004年建成,剛搬入小區時,趙家溝也有船只通行,但河道兩岸處于荒蕪的狀態,停靠數量不多。2011年左右,政府陸續將堤岸加固成防汛墻,也設置了供船只停靠的帶纜樁和橡膠緩沖墊。面向居民一側建設了綠化景觀走廊。
2022年,東溝船閘完善設施設備,升級通航等級到1000噸,成為上海的一座重要船閘,便利了從黃浦江進入浦東中北部的船只,降低了區域間的運輸成本,緩解了楊思船閘的通航壓力。其中,距離船閘前后各500米處左右的北岸成為了候閘區,也是船民進行自助申報進出港的區域,就近停靠也是船民的優先選擇。
2022年,東溝船閘完善設施設備,升級通航等級到1000噸,成為上海的一座重要船閘。(車佳楠/攝)
居民多方反映后,今年1月16日,港航局、浦東城管、區航務中心等部門和相關利益方召集居民代表開會進行了交流,承諾會采取措施減少噪聲影響。有居民注意到,河道兩岸設立禁止鳴笛、北岸禁停、非過閘船只禁止停靠等標識,拆除了西面候閘區的標識,配備了執法的巡查船只。“巡查發現有不過閘船只臨時停靠的情況,我們會聯系船員告知航行規則,屢次發現將進行行政處罰。同時,我們也對過駁碼頭的業主、房東(即裝貨碼頭一方)進行宣傳,盡量減少凌晨調度船只的情況。”上海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港航中心”)阮先生告訴記者。
居民反映后,有關部門在河道兩岸設立北岸禁停等標識。(車佳楠/攝)
盡管臨時停靠的船只明顯減少,但只要航道開放,半夜噪聲擾民問題就仍然存在。居民與一些船員交流了解到,東溝水閘通常早上8時開閘,下午5、6時左右結束運營。船員后半夜在閘口外等候是因為第二天一早要前往趙家溝上游卸貨。“卸完貨后大致在中午至下午,再途經船閘去其他碼頭裝貨。裝完再行駛至趙家溝已是深夜或凌晨,等待天亮,如此周而復始。”對此,居民認為,可否延長運營時間為船只開閘,引導閘內停放?記者多方了解到,針對居民的訴求,東溝船閘綜合各方因素,已視情靈活增加開閘次數、在能力范圍內延長運營時間,但后半夜運營的可行性不大。
如何兼顧船舶停靠和居民休息需求?
一名環境保護相關的業內人士認為:船只航行與漲落潮有關系,由于每天漲落潮時間不定、時長有限,也會導致這些船不得不在距離船閘不遠處靠泊等候。相關法律法規對航道內行駛的船舶沒有規定通航時間,所以船舶理論上是可以24小時行駛的。我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主要是對船舶的聲響裝置進行了規定,如鳴笛、喇叭的限定較為明確。但船舶發動機噪聲污染沒有相關規定,上海也沒有根據新噪聲法出臺相關的地方條例,因此執法上存在難度。但是,《噪聲污染防治法》也規定:交通干線兩側、工業企業周邊等地方建設噪聲敏感建筑物,還應當按照規定間隔一定距離,并采取減少振動、降低噪聲的措施。常規的交通干線兩側尚能安裝聲屏障設施,但河道兩岸具有觀光屬性,聲屏障設施會對河景房價值產生影響。
船只發動機拉油門的聲音反復驟增驟減,發出一陣陣沒有規律的轟鳴噪音。(車佳楠/攝)
據此,居民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屬地政府能幫助沿岸居民安裝隔音玻璃,或尋找替代的停靠碼頭,引導船舶遠離居民區。還有居民提議,重新啟用黃浦江出口往北大概200米的一處廢棄碼頭。但港航中心調研了解到,該碼頭此前屬于危廢品碼頭,并不合適用來停泊。同時也尋找了其他停泊位置,有的水深條件、設施設備無法滿足停靠要求。目前,正在和相關部門協商,爭取各方支持,在楊浦區濱江范圍尋找停泊服務區。對于拆除北岸帶纜樁的建議,多名管理人員表示可行性不高,因為船只候閘時在閘前聚集的習慣難以改變,對改善噪聲有多少效果仍是未知數。對于安裝隔音玻璃的方案,相關部門尚無回音。
內河運輸船舶噪音影響居民生活問題并不鮮見。早在2021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刊發過《一天上百艘船在窗外轟鳴!上海這個緊鄰航道的小區居民苦不堪言》一文,報道寶山區泰和西路3527弄荻涇花苑小區緊鄰航道,深受噪聲困擾。后續,區交通委通過為小區靠河第一排居民樓安裝隔音窗的方式來緩解問題。
從全國層面看,2022年,廣東順德海事處將轄區內很多敏感水域劃定為禁止停泊作業區,避免船舶非法停泊作業產生的噪聲影響到附近居民。針對船舶航行噪聲,依據《船舶法定檢驗規則》進行規范,由船級社通過法定檢驗實施管理,船舶航行運輸均需持有合法的法定檢驗證書,淘汰存在發動機噪聲較大的運輸船舶等。溫州海事局在2015年開始,與專業機構合作調研,走訪當地泥漿運輸處置協會、運輸公司及船舶業主,積極推進內河130余艘內河運輸船舶加裝消音裝置工作。
一名業內人士認為,航道噪聲問題的根源在于小區建設時未考慮臨近航道必然存在的船舶噪聲影響。航道與公路不同,都是依托天然河道建設,而非人工建成,其一直存在且無法遷建,需要城市規劃部門在確定建設布局時,依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合理劃定建筑物與高等級航道的防噪聲距離,并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通過增加諸如隔音玻璃等降噪措施來減少船舶噪聲影響。
原標題:《凌晨兩點,船舶馬達聲猶如滾石落地,上海這個緊鄰航道的小區深受噪聲困擾》
欄目主編:毛錦偉
視頻攝制:車佳楠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車佳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