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貢方堂TCM中醫(yī)皮膚科專家丘保潤表示,在中醫(yī)眼里,痘痘的病根多是體內(nèi)風(fēng)熱、熱毒作祟,或是氣血不暢、痰濕瘀堵引起的!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寶藏良方”——苡仁消痤湯,專攻痤瘡、斑點等皮膚問題!
苡仁消痤湯
成分:苡仁30g,赤芍12g,銀花15g,連翹15g,桑葉15g,菊花15g,香附10g,板藍根10g,荊芥10g,防風(fēng)10g,丹皮12g,木賊10g。
風(fēng)熱甚:加刺蒺藜12g,牛蒡子15g;
面部有膿點熱毒較重:加皂角刺6g,紫花地丁20g,蒲公英20g,也可合五味消毒飲同用。
面黑,可加具有美白的白僵蠶12g,冬瓜仁30g,天花粉15g粉。
用法:水煎服。也可做成丸劑、膏劑內(nèi)服。
不過要注意,加了皂角刺后,可能會出現(xiàn)“先加重后好轉(zhuǎn)”的情況,這是藥力在透散熱毒,堅持用一周左右,癥狀就會明顯改善!
苡仁消痤湯為啥這么厲害?
看看這些藥材的“分工”就知道!
清熱主力軍:銀花、連翹、板藍根都是清熱解毒的“王牌”,能把皮膚里的熱毒一掃而空;桑葉、菊花清肝明目、疏風(fēng)散熱,就像給冒火的皮膚“潑涼水”。
祛濕化瘀隊:苡仁利水滲濕,把皮膚里的痰濕“排出去”;赤芍、丹皮涼血化瘀,打通堵塞的氣血,讓皮膚恢復(fù)通透。
疏風(fēng)止癢組:荊芥、防風(fēng)擅長驅(qū)散風(fēng)邪,緩解皮膚瘙癢;木賊能退翳明目,對扁平疣這類凸起的小疙瘩有奇效。
調(diào)理氣機者:香附疏肝理氣,因為情緒不暢、肝氣郁結(jié)也可能加重皮膚問題,它能幫你理順全身氣機,從根源解決問題。
為啥它能“一湯多用”?
痤瘡、扁平疣、蝴蝶斑、癤腫,這些病名不同,但病機卻有共性:熱毒壅盛:愛吃辛辣油膩、熬夜上火,容易讓熱毒在體內(nèi)堆積,從皮膚上“冒頭”。苡仁消痤湯的清熱解毒藥材,能直擊病根,把熱毒清出去。
風(fēng)熱外襲:風(fēng)邪夾帶著熱邪侵犯皮膚,就會出現(xiàn)發(fā)紅、瘙癢、疙瘩。方中的疏風(fēng)藥物能把外來的風(fēng)邪趕走,緩解癥狀。
痰濕瘀堵:脾胃虛弱、代謝差,痰濕就會在皮膚里“搗亂”,形成斑塊、凸起。苡仁、赤芍等藥材能祛濕化瘀,讓皮膚恢復(fù)干凈。
氣血不暢:肝氣郁結(jié)、氣滯血瘀,皮膚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滋養(yǎng),就會暗沉、長斑。香附、丹皮等藥材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讓皮膚重?zé)ü獠省?/p>
醫(yī)案
患者:劉女士,21歲。
主訴:面部反復(fù)起青春痘時輕時重一年多,曾間斷用內(nèi)服和外用藥,時好時壞。近階段因生活不規(guī)律,飲食未節(jié)制,過食辛辣和熬夜。面部丘疹明顯加重,丘疹以前額和下頜部為多,上胸和后背部亦有多處出現(xiàn)。初起時呈較小的丘疹,有的頂有黑頭,擠壓時有黃白色分泌物,嚴重時可成膿皰,擠壓可排出膿性分泌物,有的形成硬結(jié)。偶有疼痛,時有瘙癢。
初診:面部皮膚發(fā)紅,皮膚油膩。同時伴口干、便秘。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辨屬:痤瘡(肺胃濕熱型)。
治則: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散結(jié)。
開方:苡仁消痤湯加減。
蒼術(shù)12克、厚樸10克、黃連10克、桑白皮20克、枇杷葉12克、茯苓20克、夏枯草20克、蒲公英30克、魚腥草30克、連翹20克、生石膏30克、茵陳20克、冬葵子15克、皂角刺20克。
二診:藥后皮疹減少,面部紅腫明顯減輕,口干消失,大便基本正常,舌苔變薄。
上方去石膏加赤芍12克、薏苡仁30克、虎杖15克、紫草20克
三診:藥后諸癥好轉(zhuǎn),痘痘基本消失,留有痘痕,偶爾起一兩個。有的部位有硬結(jié),舌脈基本正常。
瓜蔞皮15克、薏苡仁30克、生山楂15克、茯苓20克、夏枯草20克、蒲公英30克、冬葵子10克、當(dāng)歸15克、赤芍12克、丹參30克、三棱10克、莪術(shù)12克。
結(jié)果:藥盡后諸癥消失,臉上皮膚變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