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查看往期 ·
2025年4月30日
榆林法院第二屆“十佳新青年”
評選演說會圓滿落幕
十位“后浪”脫穎而出
他們扎根審執一線、深耕司法前沿
銜著初心奔涌而來
用熱忱真摯譜寫青春華章
以法治星火點亮正義之光
讓我們共同見證!
· 崔遼遼 ·
綏德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法官助理
法律是教科書里棱角分明的黑體字,是邏輯搭建的透明宮殿
想起十年前填報志愿時。我以為,法律是教科書里棱角分明的黑體字,是邏輯搭建的透明宮殿,每個案件都能在法條索引中找到精準答案,像解數學題一樣嚴絲合縫。
直到穿上制服走進基層法院,老法官在卷宗空白處畫的問號,當事人手背上深淺不一的燙疤,才讓我意識到,法律不是紙上的邏輯游戲,而是需要俯身傾聽的學問。這十年作為基層法律人,如何在 “笨拙” 中讀懂法律的模樣。
法理:
搭建信仰的骨架
大學四年,我懷揣著對法學的熱愛與憧憬,在法理的世界里航行。在模擬法庭上,我們曾為法條的適用爭得面紅耳赤;在案例研討中,我們觸摸著真實人生里法律的脈搏。那時的我堅信,法律是能用理性完全掌控的科學。然而,直到2017年通過法考時,教授語重心長地說:“真正的法律不在書本里,而在人間。”當法條從鉛字變成當事人手中的借條,當“舉證責任”需要翻譯成“憑良心”,我才深刻體會到,理論的骨架需要現實的血肉來豐滿。
程序:
觸摸法治的肌理
進入縣公安局法制大隊后,現實給了我生動一課。一次,民警帶著證據瑕疵的卷宗來找我,他熬紅的雙眼讓我知道,基層執法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妥協與權衡。隊長說:“法制工作就得做這個‘壞人’,一個細節錯誤就可能影響公正。”我開始在卷宗里觸摸法律的肌理:一份份的筆錄,是民警還原真相的耐心;被紅筆圈注的證據鏈,是對法律的敬畏。那些曾被我視為 “機械規則” 的程序正義,原來每一處細節都是法律大廈的基石 —— 只有程序扎實,才能托住人間的悲歡。
情理:
照見人心的溫度
從公安法制科的程序監督者到法院調解室的糾紛化解者,我的角色在轉變,但教授曾經說的話愈發清晰。我曾協助辦理一個讓我難以忘懷的案件。債權人捏著褶皺的借條走進法庭,紙角因反復折疊已發毛,那筆借款是他蹉跎半輩子的養老錢,而債務人已在一場意外中離世,只留下妻兒在生活的泥潭中掙扎。庭審時,債務人妻子穿著洗得發白的衣衫,顫抖著舉起放棄繼承聲明,“他一分錢也沒留給我們,孩子成為被告,還怎么讀書呀。”債權人也情緒激動地說“我辛辛苦苦大半輩子才攢的這點錢呀”。次日,我將雙方約到調解室,債務人妻子翻開筆記本,密密麻麻的開支記錄映入眼簾:孩子的校服費、老人的贍養費、每月的房租……每一筆都壓得她喘不過氣。她愿意還錢,但實在拿不出這么多,希望債權人能給她點時間。債權人沉默許久,最終同意分期還款。送達調解書時,債權人摸了摸債務人小兒子的頭,對債務人妻子說“好好生活”。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理與情”的沖突時,法律該如何成為“托住人間悲歡”的支點?這個在調解室里找到的答案,讓我真正讀懂了法律的溫度。
十年跋涉:
法律是生長在人間的光
警徽到法袍,變的是制服,不變的是當事人眼中的期待。那些帶著方言的 “法官,這咋辦”、卷宗里的紅筆圈注、調解室里反復修改的協議書,都是法律在人間的樣子 —— 不是書本上的黑體字,是幫人掰扯清楚 “憑啥” 的耐心,是為一個證據瑕疵熬夜補正的較真,是讓孤兒寡母喘口氣的實在。
回頭看這十年,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老百姓的日子。守住法條底線,也摸摸人心冷暖,讓每個走進法院的人覺得 “講理”,這束從人間長出的光,或許不耀眼,卻能照見法律該有的樣子 —— 站在地上,接住煙火。
編輯丨李華菊
審核丨張建磊
聲明 丨轉載請注明來自“榆林中院”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