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記者 姜妍《肯定的火》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譯林出版社 2025-5
郭爽的作品注重描繪當下生活與個體生命中尚未定型的部分,此前她將視角投注在婚姻、生育、勞作日常之外,有著殘余理想的小鎮女性;亦或描寫退休女幼兒園老師的遠東之旅以及遠赴德國探尋童年幻夢的青年……她筆下的人物在經歷與相遇之間,敞開了生命的一角,從而照見自己。
《肯定的火》收錄了郭爽的三篇中篇小說,講述“女兒”們如何在與“母親”的關系中發現自我與世界。《拱豬》講述沉迷追星的青春期少女在親情中受傷,她與母親之間有著控制與反控制的角力。《九重葛》里,兩位而立之年的女兒還鄉,審視自己的來處如何被時代洪流沖向不同的命運島礁。《燒畫皮》中“我” 在精神上把前輩焦安白當作母親。在焦安白去世后,“我”重拾面對自己命運的勇氣。郭爽寫道,女兒們堅持說“不”的那一天起,“身后的世界,這世界里所有的面孔、記憶,都破碎塌縮”。她們從母親的院子,或從更龐大、更黑茫茫的背景音里剝離出自己的身體,即是熾亮如白晝的第二次誕生。
《厭倦了愛》
[葡] 費爾南多·佩索阿 著 程一身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4
費爾南多·佩索阿生前是葡萄牙里斯本的一名會計與商業翻譯,他默默無聞,過著卑微而庸常的生活,但內心卻有著遠大的寫作志向。葡萄牙語翻譯家理查德·澤尼斯曾說,佩索阿的志向是“成為二十世紀的莎士比亞、濟慈或雪萊”。為此,他筆耕不輟,用近百個異名寫作。佩索阿死后,他的作品被大量出版,創造出一個龐大而神秘的文學宇宙,對現代詩歌影響深遠。
作為葡萄牙語詩人的佩索阿已逐漸被讀者所熟悉,鮮有人知的是,他與英語也有著不解之緣。由于母親改嫁,佩索阿在英國的殖民地德班開始學習英語,在那里他贏得了散文比賽獎金,這激發了他以英語寫詩、成為大詩人的雄心。這本書即是佩索阿以英語寫作的詩集的首本中譯本,從佩索阿英語詩歌中精選145首,包括以亞歷山大·瑟奇為異名創作的詩歌、詩集《瘋狂的小提琴手》、長詩、十四行詩、組詩等。
佩索阿的詩是分裂的,他一面厭倦愛的糾纏——“我的愛,而不是我,是利己主義者”,一面把愛的渴望寫成史詩——在氣勢磅礴的《喜歌》中,他以一對新婚夫婦的婚禮進程為線索,連綿而熱切地歌頌愛欲帶來的生命狂喜。他還言說存在的虛無——“真實是假的,真實無處存身”,卻又贊美生命的本源力量,認為“孩子是神明”。佩索阿的詩游走于世俗與精神之間,重述了人性與存在。
《看見被污名化的中年女性》
[英] 維多利亞·史密斯 著 朱紅梅/周嚴 譯
青豆書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25-5
在中國一些語境里,“大媽”被用來映射不依不饒又討人厭的中年女性;英語文化里,“凱倫”(Karen,常見女性名)是一種流行的對挑剔難搞的中年女性的蔑稱。各種不同的文化中都有著針對年長女性的日常侮辱性詞匯,這體現了她們在當今社會中受到的污名化與不公對待。
本書作者維多利亞·史密斯由此指出一個問題,“對年長女性的污名化讓我們不想認同她們或向她們學習,因此我們無法獲得任何知識來為自己的衰老過程做好準備,同時也背離了未來的自我。”這本書不僅討論了對中年女性的厭惡如何被厭女癥和年齡歧視共同構建,還將過去和現在、女性主義歷史和政治聯系起來,試圖探究女性與其他女性以及年長的自己之間的分離為什么會不斷發生,以及如今這種分離的表現方式與過去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史密斯總結道,當今時代對中年女性的污名化不同于以往,且更難處理的地方是“它經常偽裝成女性主義”。中年女性僅僅因為年齡大,就被與“性別歧視更嚴重”的過去聯系在一起,對她們表示憤怒會讓人覺得是在與過去的父權制決裂。因此人們認為,只要擺脫這些年長的女性,女性主義面臨的問題就解決了。
《一名神經疾病患者的回憶錄》
[德] 丹尼爾·保羅·施瑞伯 著 蘇子瀅 譯
拜德雅·上海三聯書店 2025-4
本書作者丹尼爾·保羅·施瑞伯成長于19世紀中期的德國,他的父親莫里茨·施瑞伯是當時有名的育兒專家,經常拿自己的孩子作為首先的實驗對象。孩提時期的保羅和他的哥哥曾經歷過冷水療法、飲食療法、運動療法,使用過“施瑞伯直支架”——一種用木頭和繃帶做的裝置,用來矯正孩子的坐姿。
長大后的施瑞伯先是當了律師,然后又做了法官。他順利地娶妻生子,除了40多歲的時候經歷過短暫的抑郁外,生活、工作各方面都很完美。可就在51 歲的時候,他整個人突然垮了。1894年,施瑞伯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錯亂”,接下來的9年都在德累斯頓附近的索嫩斯坦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那里是德國第一家為精神病患者建立的公立醫院。
書本記錄了施瑞伯發病時的所思所想,他發現這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由一個掠奪性的上帝所主宰的神經結構,而這個上帝與他的醫生弗萊希格正聯手通過操縱他的神經來對他進行“靈魂謀殺”。施瑞伯認為,他的個人危機也將終止全人類的福祉,而補救危機的辦法只有一個:他只能先從一個男人變成一個女人,并與上帝結合,甚至“懷孕”以繁衍新人類。
本書在精神分析領域啟發了多名研究者,1911年,弗洛伊德在這本書中證實了他自己對于潛意識機制的理解,認為施瑞伯的妄想是壓抑的同性戀欲望的投射。拉康、德勒茲和福柯等也都從這本書中獲得了理論啟發。施瑞伯的法官經歷讓他在精神疾病的困擾下也能進行完整的敘述,書本英譯版導論作者羅斯瑪麗·戴納奇稱,“不曾有人像施瑞伯這樣瘋狂、有如此生動的幻覺,同時又如此詳細清晰地記述了自己經歷的一切”。當我們追隨施瑞伯的敘述,就仿佛觀看了一部記錄現實如何從嬰兒期開始被拼搭而成的電影。
《蝸牛殼里的世界》
[澳] 托姆·凡·多倫 著 肖永賀 譯
中科書院·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5-3
夏威夷群島,曾經是地球上蝸牛種類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可如今,其中的近三分之二的種類已經滅絕,大部分是在過去100多年間消失的。據估計,目前現場物種中也有50個左右瀕臨滅絕。
本書聚焦這一話題,從多個角度分析了蝸牛滅絕的原因。天敵對蝸牛們的威脅首當其沖,玫瑰狼蝸牛、大鼠、杰克遜變色龍等動物隨著人類來到夏威夷群島,成為了蝸牛的致命殺手。砍伐森林、土地改造等人類活動使得森林面積銳減,進而讓蝸牛們失去了家園。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的采集并收藏蝸牛殼的熱潮和氣候變化也為蝸牛們帶來了新的危機。
這本書的作者托姆·凡·多倫是悉尼大學環境人文學科教授,他用“田野哲學”的方法深入探索夏威夷陸地蝸牛的世界。書中展現了夏威夷蝸牛的美麗、多樣,以及對原住民的重要意義,并揭示物種滅絕與全球化、殖民化、軍事化、氣候變化之間的緊密聯系。
《走進明朝》
方志遠 著
壹卷YeBook·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5-1
本書作者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方志遠認為,中國歷史中明朝值得特別的關注,因為它有比較長時間的自我發育過程,有一個由于社會內部的變化從凋敝走向繁榮但最終不得不衰亡的過程。
書中包含7篇關于明代的專題論文,講述了從洪武、永樂時期的冷峻冷酷,到成化、弘治時期的自由開放,再到隆慶、萬歷時代的腐朽,直至衰亡的明代歷史。作者剖析了明朝從建立到滅亡之間多元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并通過與以往史學研究不同的視角解讀明朝重要事件,如“刑用重典”與明太祖的角色轉換、“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明末購募西炮葡兵始末等,還涉及歷史學研究的方法論討論。通過對豐富的史料的運用與嚴謹的邏輯,試圖拓展我們對明朝歷史的認知邊界。
《關系5.0》
[以] 伊利亞金·奇斯列夫 著 孫涵曉 譯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5-4
你認為人工智能或機器人能與人類建立關系嗎?社會學家伊利亞金·奇斯列夫針對這個問題采訪了許多人,其中大部分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人們質疑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愛人的能力,有人還認為與人工智能建立關系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甚至摧毀整個社會”。
但事實是否如此?奇斯列夫指出,當代關系從原始部落的協作求生的“關系1.0”形態,經過農耕時代家族共生、工業社會核心家庭興起,已經逐漸演變為信息時代單身社會凸顯的“關系4.0”。如今,單身社會與人工智能的碰撞,正在將我們帶入“人機共生”的“關系5.0”時代。對于上述人們表示的擔憂,奇斯列夫并不計劃做出任何評判,在系統梳理人類關系演化脈絡的基礎上,他試圖辨析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持接受態度和拒絕態度的人之間的差異,并深入探究他們持不同態度的原因。他指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并不是技術層面的,而是道德和教育層面的。我們應該害怕的不是機器人,而是我們自己。”
《改變藝術的31種凝視》
[英] 威爾·貢培茲 著 譚斯萌 譯
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5-4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觀看,但人們不常關注自己觀看的方式如何改變我們的認知與思想。觀看是藝術家們嚴肅看待的工作,是他們的工作和使命。能夠在藝術史上留名的,往往也是那些發現了全新觀看之道的人。了解這些大藝術們如何觀看,或者換句話說,“看見我們所忽視的”,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和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
本書作者英國藝術評論家威爾·貢培茲選取了藝術史上31位“獨具慧眼”的藝術家,其中既有古典藝術大師倫勃朗,也有當代畫家大衛·霍克尼;有文藝復興時期英勇的女畫家真蒂萊斯基,也有19世紀飽受命運折磨的斗士弗里達·卡羅;有在畫布上彈奏鋼琴的康定斯基,也有執著于表現孤獨的愛德華·霍珀。講故事與女性視角是葆拉·雷戈描繪世界的方式,愛德華·霍普的藝術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質,詹妮弗·帕克凝視不在場的東西。貢培茲借藝術家們的視角,喚醒我們對世界與藝術之美的感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