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呼吁全球文博機構在時代劇變中重塑角色定位。
李忠信藝術館
作為中式美學與紅木文化的傳承載體,李忠信藝術館以建筑為紙、文化為墨、技藝為魂,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為公眾勾勒出一幅關于“連接、創新與守護”的生動圖景。這座矗立于浙江東陽的藝術殿堂,不僅承載著東方美學的基因密碼,更以開放姿態回應著時代命題:當社會變遷加速,博物館如何成為文化認同的錨點?
建筑為媒:凝固時光的中式美學實驗室
在李忠信藝術館的宋式門樓下駐足,飛檐翹角如鳥斯革,白墻黛瓦似水墨洇染。這座以現代中式歇山頂風格重構的建筑,將《營造法式》的精微比例與極簡美學相融合——門樓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卻未用一釘,看似輕盈的懸山造型實則暗含力學智慧。設計師將紅木整裝工藝融入空間敘事:用木雕技法再現傳統匠作場景;中庭天窗采用榫卯結構的現代演繹,陽光透過鏤空花格在地面投射出流動的光影詩篇。
這種“新而中”的建筑語言,恰是對博物館日主題的深刻回應。當數字技術沖擊實體空間,李忠信藝術館選擇以建筑本體作為文化接口,讓參觀者在中式美學交織中完成一場“文化解碼”。正如國際博協所言,博物館需成為“連接者”,而這座建筑本身即是一座橋梁——連接著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與都市人群的美學訴求。
忠信為魂:禮儀空間中的當代人文劇場
步入忠信·禮遇廳,迎面而來的不僅是視覺震撼,更是一場關于“禮”的沉浸式教育。空間設計以“天圓地方”為哲學框架,展陳突破傳統器物陳列模式,通過場景復原呈現“忠信”在當代社會的具象化表達:復刻的明清書房中,文人以紅木鎮紙壓住書信,墨香與木香交織;現代客廳場景里,紅木沙發承載著三代人的天倫之樂。這種時空對話,讓“忠信”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美學。
仁和廳的設計更顯匠心獨運。人字坡屋頂象征“以人為本”,空間布局暗合“和而不同”的處世智慧。當博物館日強調“激發年輕人活力”時,李忠信藝術館選擇用參與式設計打破代際隔閡——00后可以在這里拍攝漢服短視頻,銀發族在紅木椅上追憶似水年華,不同群體在禮儀空間中達成文化共鳴。
技藝為骨:紅木整裝中的非遺活化現場
在李忠信藝術館的展廳,一場關于紅木整裝的“解構主義”實驗正在上演。
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復刻區、重慶國際會議中心的雙層圓桌、亞運村包廂的1500件家具……這些國之重器以1:1比例再現,讓觀眾得以近距離觸摸大國工匠精神。當國際博協關注“技術前沿”時,李忠信藝術館已用“工業4.0時代的手工精神”證明: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在于拒絕科技,而在于找到文化基因與現代文明的契合點。
站在李忠信藝術館之上遠眺,粉墻黛瓦的造型與簡潔時尚的風格交相輝映,恰似傳統與未來的對話。這座建筑以紅木為筆、以空間為卷,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答卷——當博物館日主題指向“未來”,李忠信藝術館用行動詮釋:真正的未來不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在守護根脈中孕育新生。在這里,每一根榫卯都承載著文明記憶,每一道雕花都鐫刻著時代精神,而參觀者踏過的每一步,都在參與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