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中的“黑箭”微型巡航導彈。圖片來源 美國萊多斯公司
綜合編譯 張昊天
在本世紀初的反恐戰爭時期,美國空軍的AC-130對地支援飛機活躍在從阿富汗到伊拉克的廣大區域,用強悍的火力為“飛行炮艇”的綽號背書。不過,隨著美軍的戰略重心轉向“大國競爭”,AC-130在新的作戰體系下能否擁有一席之地成了問題。
經過一系列測試,這個問題的答案逐漸浮出水面:整合包括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在內的遠程武器后,這艘“飛行炮艇”將變身為“飛行武庫”,充當正規轟炸機的替補。
據美國“戰區”網站報道,以設計制造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著稱的美國萊多斯公司近日宣布,該公司出品的“黑箭”微型巡航導彈已經由AC-130搭載,并且成功試射。據該公司高級副總裁馬克·米勒介紹,在去年年底的測試中,“黑箭”導彈從AC-130的尾部艙門投放,后續還將探索更多發射方式,推動這款武器與其他海上和空中平臺兼容。
“黑箭”導彈基于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的要求研制,以“輕量化+遠射程”為賣點。理想情況下,這款重約90公斤的導彈可以打擊720公里外的目標,最大速度和飛行高度分別為0.8馬赫和9100米。按照米勒的說法,“黑箭”導彈由噴氣發動機驅動,制導系統組件可以在沒有GPS服務的環境下運作。這種武器的實際威力眼下還是保密的,根據軍方要求,它采用模塊化設計以兼容多種類型的載荷。
“戰區”指出,AC-130這類大型低速飛機在防空火力面前十分脆弱,因此“黑箭”這樣的防區外打擊手段,是該機能在高強度作戰中全身而退的必要條件。考慮到AC-130的載重能力很強,搭載大量微型導彈的該機可以在方圓數百公里內形成持續威懾。
5月初的一次新聞吹風會期間,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第1分隊指揮官安德魯·門羅對媒體透露,“黑箭”導彈只是AC-130的“精確打擊包”中的選項之一,這套組合包括一系列傳感器和火控系統。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AC-130在太平洋方向有用武之地,美軍還試圖將AGM-84“魚叉”反艦導彈納入該機的武器清單,相關測試工作正在推進。根據2024年的數據,美軍現有31架AC-130,但“魚叉”導彈此前從未與它們搭配過。
2024年“環太平洋軍演”期間,美國空軍動用AC-130開炮轟擊了一艘充當靶船的退役兩棲艦。當時有觀察人士指出,美軍打算用這種方式證明“飛行炮艇”在兩棲作戰環境下仍有用武之地,但僅僅依靠射程很短的機載火炮,飛機無法確保自身安全。搭載“魚叉”導彈之后,AC-130的作戰態勢有望改觀,能夠從遠距離應對海上威脅。“魚叉”不是一種新銳武器,但它還會為美軍效力很長時間;按照制造商波音公司的說法,將在射程120公里的現役版本基礎上繼續開發射程更遠的型號,并匹配新型彈頭。
“戰區”在相關報道中提到,隨著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美國空軍、海軍和陸戰隊對擴大遠程反艦火力非常上心。未來幾年,越來越多的美軍戰機將搭載以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為代表的新一代空射反艦武器,AC-130也是這些武器的有潛力發射平臺。除了傳統的機翼掛載方式,該機還可使用代號“速龍”的托盤式導彈發射裝置。
從技術角度看,要讓AC-130扮演“艦艇殺手”,最大難題是如何使得該機能夠發現并跟蹤海上目標。據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披露,該機構自2023年以來一直在探討為AC-130換裝APG-83相控陣雷達。這款雷達原本是為美軍及其盟友的F-16戰斗機設計的,具備高精度測繪能力,足以支持“魚叉”導彈和“小直徑炸彈”等對地對海武器。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負責相關事務的肖娜·馬蒂斯中校在新聞吹風會上表示,新型雷達顯著提升了AC-130的態勢感知和電子戰能力,有助于它們在復雜環境下運作;美軍的思路是“利用成熟技術,針對AC-130加以定制”,但具體時間表有待進一步明確。
針對美媒的猜測,美國空軍回應稱:“AC-130是一個適應性很強的平臺,我們將推動解決方案迭代,使之更好地支持聯合部隊。”美國軍方釋放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外界對“飛行炮艇”能否在“大國競爭”時代繼續生存的質疑。換句話說,“黑箭”和“魚叉”的加入,讓這些以往只能在游擊隊面前耀武揚威的特種飛機不至于被迅速淘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