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對中東三國的訪問,手握數千億美元協議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飄了”。
5月16日,特朗普吹噓稱,當初美國的行為,讓中東國家認為被拋棄了,中國趁機搶走了貿易領域的機會,但這種情況不會再發生了。他“確信”自己已經改變了這一局面。
然而,不到24小時,特朗普再次發聲:“我愿意去中國,中美關系很重要”!從暗諷中國搶走美國貿易機會,再次轉變對華態度。
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中方不僅沒有遞出邀請函,反而迎來了中方一記重拳——對美征收74.9%的反傾銷稅……
特朗普的“中東豪賭”與對華姿態急轉
美國總統特朗普結束中東三國訪問后,在返程專機上高調宣稱“美國將奪回被中國搶走的中東機會”,并暗示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已重回美國陣營。
特朗普此次中東之行表面風光無限:沙特承諾6000億美元投資、阿聯酋簽署太陽能合作協議、卡塔爾訂購210架波音客機。
這些“萬億美元大單”被白宮包裝為“美國領導力的勝利”,但細節經不起推敲。沙特所謂6000億美元投資中,1420億為軍購合同,其余多為缺乏約束力的意向協議。
卡塔爾訂購的波音客機數量,遠超其現有機隊規模;阿聯酋的鋁廠投資更被曝出“每噸生產成本比市場價高300美元”的致命缺陷。
正是在這種虛妄的凱旋氛圍中,特朗普在返程途中對中國發起挑釁,聲稱要“遏制中國在中東影響力”。但不到24小時后,其態度急轉直下:愿意飛到中國,與中方高層就外交政策和經濟問題進行會談。
這種戲劇性轉變的背后,是共和黨內部與核心選民的雙重壓力。中國針對美國農業州的反制措施已導致大豆價格跌破成本線15%,玉米庫存積壓量創20年新高。
就連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俄亥俄州汽車工人,也因零部件關稅導致通用汽車削減15%產能,2.3萬人被迫輪崗減薪。
面對美方反復無常,中方選擇以共聚聚甲醛(POM)反傾銷稅作為回應。這種被稱作“工業黃金”的高分子材料,廣泛應用于汽車齒輪、醫療器械等高端制造領域。
中國年需求量80萬噸,但國產僅能滿足50萬噸,長期依賴進口。美國企業通過低于成本價30%的傾銷策略,一度占據中國高端市場60%份額,導致2023年本土企業產能驟降70%。
不過,中方此次反擊絕非情緒化報復,自2024年5月啟動調查以來,商務部嚴格遵循WTO《反傾銷協議》,歷時12個月完成產業損害認定。
證據顯示美國企業傾銷幅度超過30%,直接造成中國相關產業“銷售價格被迫下調25%、利潤率降至-7%”的災難性后果。
74.9%的懲罰性稅率看似激進,實則經過精密測算:既抵消傾銷幅度,又保留美國企業通過提價維持市場份額的可能性。相較之下,歐盟和日本企業因傾銷程度較輕,僅被課以24.5%-35.5%的稅率。
這種“差異化精準打擊”背后,是中國對國際貿易規則的成熟運用。當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對TikTok等中國企業實施禁令時,中方始終堅持以WTO框架內的合法手段維權。
正如日內瓦會談后中方聲明強調:“反制措施不是目的,而是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必要手段。”
關稅戰的“美國之痛”與政治裂變
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征的145%關稅,在美國社會引發連鎖反應。洛杉磯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暴跌33%,56%泊位空置,碼頭臨時工排班量減少40%。
科羅拉多州帳篷制造商因進口面料成本激增,被迫將產量砍半并裁員;新罕布什爾州文具進口商5649美元的訂單因關稅暴增8752美元,最終選擇清倉閉店。
這些微觀創傷匯聚成宏觀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萎縮0.3%,通脹率維持在5.7%高位,普通家庭年支出增加2300美元。
特斯拉為規避關稅將生產線遷至墨西哥,導致德州工廠裁員30%;傳統盟友馬斯克公開批評“愚蠢關稅”;共和黨參議員格拉斯利直言“關稅戰正在摧毀艾奧瓦州農業”。
這種壓力迫使特朗普在4月底連續召開閉門會議,最終接受幕僚長蘇西·威爾斯的警告:“再不降關稅,基本盤就要崩”。
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參加中美日內瓦會談,達成降低關稅協議,暫停關稅戰,讓美國的經濟能夠“喘口氣”。盡管此次貿易戰中失利,美國依舊表現出“勝利者”的姿態,讓人哭笑不得。
當下的博弈令人想起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全球蕭條。當年美國將平均關稅提至59%,導致全球貿易額縮水66%。
如今歷史仿佛加速重演:特朗普政府累計發布50多項關稅政令,平均每3天調整一次政策,創造“史上最善變貿易政策”紀錄。
這種混亂折射出單邊主義的根本困境——當美元霸權松動、產業空心化加劇時,關稅大棒既不能重塑制造業,也無法遏止中國崛起。
反觀中國,通過“稀土管制+新能源技術+數字基建”構建反制鐵三角。就像中國對稀土的出口限制,直接導致美國F-35戰機生產延誤,使得美國關稅戰陷入“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悖論。
未來博弈的“明牌”與暗流
日內瓦會談達成的“90天休戰”看似緩和,實則暗流涌動。美方保留10%基準關稅,并威脅90天后可能大幅度回升,中方同步暫停部分反制措施,但堅持稀土管制。
這種“暫時停火”本質是力量平衡:美國需要時間消化國內通脹壓力,中國則趁機鞏固拉美供應鏈,構建“去美國化”的農產品通道。
特朗普24小時內的態度急轉,恰似美國對華戰略的縮影:在傲慢與焦慮間搖擺,在遏制與合作中糾結。而中方的反傾銷重拳,則傳遞出清晰信號——談,隨時歡迎;打,奉陪到底。
這場博弈沒有贏家,但歷史終將證明,唯有超越零和思維、擁抱多極共生的文明,才能穿越周期震蕩,真正“讓國家再次偉大”。
信息來源于:
觀察者網 2025年5月18日 關于“商務部:對原產于美歐日和臺灣地區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傾銷稅”的報道
加拿大新聞網 2025年5月18日 關于“中美煙硝再起?對美征74.9%反傾銷稅”的報道
觀察者網 2025年5月17日 關于“特朗普:想訪問中國”的報道
星島記事 2025年5月17日 關于“特朗普:中美關系“很重要”,愿去北京見中國領導人”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