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有人說,浙江的鄉村“村村有一樣,村村不一樣。”一樣的,是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不一樣的,是各具特色的鄉村產業。
在紹興嵊州,小昆村星河璀璨、西白山村茶香氤氳、水竹村藝韻悠然……這些比鄰相依的村落,在共享一方山水饋贈的同時,走出了不一樣的振興之路。
星空點亮山鄉“共富圖景”
徒步愛好者的一張照片,讓深藏深山的小昆村以“江南小色達”走紅網絡,每逢周末,觀星客紛至沓來。
“小昆村海拔在區域內相對較高、觀星條件佳,光污染較少,是長三角地區難得的觀星勝地。”鄉村運營CEO徐駱薇介紹。
2023年,徐駱薇攜運營團隊村集體成立星宿鄉村強村公司,打造“星宿?小昆”品牌,以“閑置農房流轉+整村改造”模式,將45處閑置農房改造成精品民宿。
亮眼數據彰顯發展成效:游客量超6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從20萬元躍升至100萬元以上,農文旅融合成為鄉村發展引擎。
共富市集小昆阿婆攤位游客絡繹不絕。新華網發
小昆村還創建“小昆阿婆”共富品牌,通過技能培訓、舉辦市集,幫助老年人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5000元。
小昆村的振興是嵊州市共富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據了解,2024年嵊州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0余元,全市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均超60萬元,共富畫卷正徐徐鋪展。
云霧茶香激活“綠色引擎”
“云端之上有好茶”,這話用在西白山村再合適不過。
“550-700米海拔最適宜龍井茶生長,咱們西白山村正好處于這個黃金區間,這就是我們茶葉品質出眾的秘訣。”西白山村黨總支書記徐君釵坦言,“近兩年來,我們的云霧龍井年產量穩定在3000噸左右,均價可達200元每斤。”
村民在西白山村采摘茶葉。新華網發
憑借茶葉品質,西白山村吸引了浙江春力茶業有限公司在此扎根。
“與傳統的采摘不同,當地茶農一年能采摘五批茶葉。第一批春茶采摘后,剩余的四批茶葉被我們加工成珠茶,解決了春茶采摘后剩余茶葉的出路問題。”春力茶業董事長黃春軍介紹道。目前,西白山村每年珠茶產量高達600萬斤,為當地茶農人均年增收5000元。
為了讓這一縷茶香飄得更遠,近年來,西白山村以“茶”為媒,打造云上茶集綜合體,集茶文化主題展示區、體驗區、茶室、游客集散地等多個功能于一體,創造出一個2500余平方米的獨特茶文化主題體驗空間,串聯起生態研學、休閑度假等多元文旅新場景。
更具創新性的是“云上一畝茶”認養模式——西白山村通過“互聯網+茶園”的方式,遠程認養專屬茶樹。“這一創新模式既拓展了茶葉銷售渠道,又增強了消費者參與感,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過程體驗。”徐君釵介紹道。
鄉土文化描繪“鄉土蝶變”
青山翠谷間,綠溪江蜿蜒流淌,這是劉文西畫中的故鄉——長樂鎮水竹村。
“這幅《祖孫四代》是中國當代畫家劉文西于1962年創作的水墨人物畫作品,其以粗獷有力的筆墨塑造了陜北高原上祖孫四代的農民群像,展現了黃土文化的堅韌與傳承。”村中的劉文西美術館內,講解員對著研學學生娓娓道來。2024年7月開館至今,這座白墻黛瓦的美術館已接待游客4.16萬余人次,迎來105批研學團隊。
當地學生在劉文西美術館內研學參觀。新華網發
“我們不僅展示藝術作品,更希望成為培育鄉村藝術種子的沃土。”美術館負責人姚艷介紹,通過“藝術研學+田間課堂”的模式,美術館不僅吸引了全國美術院校師生前來寫生創作,也為當地孩子打開了藝術視野。“這不是一次‘單向輸出’,而是一場鄉村與藝術家的‘雙向奔赴’。”
“我們想讓藝術真正扎根鄉村。”姚艷表示,美術館定期舉辦農民繪畫培訓班、非遺手作體驗等活動,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截至目前,已有36位水竹村村民成為美術館講解員、管理員等,月均增收4500元以上。
藝術基因正重塑村莊肌理。美術館聯動非遺匠人,將版畫、扎染元素融入竹筍、香榧包裝,打造溢價30%-50%的“藝術水竹”品牌。“土貨穿‘新衣’,身價翻倍還供不應求。”姚艷說,“目前,我們正在籌備助農直播,屆時將推出水竹村系列特產。”
如今的水竹村,老舊的茶廠變身聞溪茶場,藝術研學與藝術鄉建交融,走出了一條“以藝興村、以文化人”的發展新路。
監制:翁璟
策劃:馬江
采寫:汪菁璐 張欣怡
設計:汪菁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