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第五屆巴東國際地質災害學術論壇開幕式在武漢舉行。來自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共計400余人圍繞地質災害前沿議題展開研討。
開幕式現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章軍鋒、湖北省科技廳一級調研員陳軍云,巴東縣委書記黃波、副縣長熊學紅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式。
本次論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巴東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巴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巴東縣科學技術協會承辦。
開幕式上,縣委書記黃波分享了巴東這座長江之濱小城的“防災奇跡”。地處長江三峽、清江水布埡兩大庫區的巴東縣,是“兩山”理論的轉化地、支點建設的實踐地、地災防治的樣板地,曾因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頻發而備受關注,更因連續20余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而鑄就奇跡。巴東探索的“四位一體”群防群測地災防治模式,不僅被國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國推廣,更是通過連續四屆國際論壇與全球共享。如今,昔日的黃土坡古滑坡體已經蝶變為中國首個以滑坡地質災害為主題的四星級地質文化公園,成為科學治理與生態修復的典范。
黃波表示,本次論壇以“智慧工程地質與災害防控”為主題,既是對歷屆成果的深化拓展,更是對未來合作的創新探索,希望專家學者在神農溪畔碰撞思想火花,在三峽庫區共繪防災藍圖,讓巴東經驗為全球災害防控注入新動能、提供新范式,讓論壇成果轉化為守護生命安全的堅實屏障。
據悉,自地災學術論壇舉辦以來,巴東始終致力于推動地質災害領域的學術交流與技術創新。本屆論壇聚焦地質災害智能識別、演化機理、多源數據融合、智慧工程防控等前沿領域,于5月17日至19日在湖北省武漢市、三峽庫區湖北省巴東縣舉行,包括學術研討、技術培訓、研究生競賽、野外考察和科普教育五部分。
學術交流
期間,專家學者將就地質災害演化過程、地質災害觀測新技術、地質災害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等問題展開深入交流與討論,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問題建言獻策,推動學科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開幕式后,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本次論壇主題,開展廣泛的國際學術前沿研究和最新成果分享,促進地質災害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來源 : 巴東發布
|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圖片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