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燈老師的《我的二本學生》已經火了好幾年,這幾天湊單買書終于買來看了下。很平實的記錄,捎帶著一點社會學、人類學的眼光走入一個個學生的人生經歷。
最有趣的一個觀察是對比黃燈自己那一輩二本學生和她帶的學生(主要是06年當班主任的一個班級)。
黃燈岳陽大學本科,當時是大專,現在是湖南理工大學。刨除大學擴招、改名等帶來的表象,根據最可靠的錄取難度分析,她認為基本和她任教的廣東金融學院門檻相當,具有相當大的可比性。
相比90年代初的二本學生,10年代左右畢業的學生面臨著什么樣的生存壓力呢?是輕了還是重了?
黃燈的觀察是,讀書依然能夠改變命運,自己讀書時班里的同學和自己當班主任的班級的同學基本上都過得不錯,中位數大概就是能讓一個農家孩子變成縣鄉公務員,能較好地安頓自己的生活,并反哺家庭。
雖然終點相似,但黃燈認為過程大大不同。
90年代的大學還有精英教育的余暉,分配制的存在也使得學生在讀書時沒有太大的生存焦慮,同時大學還沒管得那么多,處于一種健康的粗放狀態。
10年左右的大學,特別是普通大學,則徹底市場化了。高考結束之后不是按老土的說法可以“徜徉在書海、文藝中”,而是等待著就業市場的入門考試。生存壓力早就驅趕走了閑暇的讀書心境。
從出路看,因時代和地域的差別,黃燈自己的同學基本都是體制內,且基本不跳槽;她的學生出路就豐富多了,而且跳槽成為常事。
最后,從06年到16年,對普通人生活影響最大的事情都不是自己的學歷、能力等,而是房產這個惡魔的急劇膨脹,決定她學生是馬上能安穩過上珠三角中產生活,還是只能租房度日的就是有沒有早點上車買房。
這是投資眼光或運氣問題嗎?都有一點,但主要差異在家庭能否托舉。
除了買房,家庭背景還決定了初入社會的人獲得好工作的機會,以及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試錯的機會。
家境貧寒的學生不敢冒險、不敢放棄自己并不滿意的工作。他們在自我反思時總覺得是自己性格、職業規劃有問題,于是看成功學、作咨詢。
但黃燈看得明明白白:是背后那個家庭限制了這一切。
人的命運,基本就是三四種因素的搭配組合:家境、純粹的運氣、能力、性格。有兩三個正面因素一搭配,一輩子基本上就穩了。
除了這種時代觀察,黃燈也對“廣東學生”這個群體作了深入的分析。
廣東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另一方面又特別珍惜自己那套自成體系的傳統文化。廣東人重鄉土、重家庭、務實、愛做生意,半儒家半東南亞風格。
廣東內部的貧富差距巨大。廣東人喜歡生孩子。于是即便在2010年代,許多小地方來的廣東學生還是會讓外省人吃一驚,很多方面不像是一個21世紀經濟發達地帶的家庭出來的。
最后我想問一句:
距離2006級學生入學也過去快20年了,2025年入學的二本學生還能像20年前、40年前那樣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支持《三聯生活周刊》!
大浪淘沙出的精品雜志,
浮躁生活的良師益友,
碎片化時代仍然保持深度,
三聯是為數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聯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訂閱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郵
原價:780元
限時特惠價:39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