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導 讀
作為北京西北門戶,清河街道歷經產業升級與人口更迭,面臨人居環境提升挑戰。2018年起,街道創新推出"社區規劃師制度",探索參與式規劃與基層治理新模式。規劃構建"ESPI"全周期治理體系,精準定位街道級更新需求,統籌多方力量,為基層治理提供有力支撐,實現街區活力與品質雙提升。
原標題:《面向全周期空間治理的街區更新——清河街道更新規劃》
項目地點:北京市海淀區清河街道
清河街道位于海淀區北五環外,是北京西北部重要的交通門戶、曾經的毛紡織工業基地,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不斷經歷產業和消費升級、現代化住區和園區建設、居住就業群體更迭置換,同時也面臨人居環境和服務品質亟待提升的諸多挑戰。
2018年起清河街道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清華同衡協作共建“社區規劃師制度”,探索參與式規劃與基層空間治理創新。2022年,應對落實城市更新行動的需求,清河街道委托清華同衡團隊,進一步探索街區更新規劃的編制方法與實施路徑。
圖1 項目交通區位圖
項目挑戰
01
如何搭建多主體參與的長效協作機制?
街區更新的推進需要政府、社會、市場多方主體的共同協作,如何充分發揮街道的核心樞紐作用,實現多維多元的統籌協調?
02
如何開發面向全周期治理的常態化工作路徑?
為應對更新工作的復雜性、長期性特征,如何構建一種動態調整、滾動式推進的工作方式,更好把握機會窗口,適應項目資金周期和工作重心調配的變化?
03
如何整合多維度多元化的目標與內容體系?
為應對街區更新從單個地塊到整個街區,從單項的環境整治向社會、文化、經濟、治理等多維度拓展的需求,如何整合多元復合的規劃目標與策略體系,實現激發街區活力、提升生活品質的根本任務?
更新規劃主要內容
構建面向全周期空間治理的“ESPI”街區更新規劃體系,形成技術方法、實施路徑、治理平臺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街區全面可持續發展。
圖2 “ESPI” 街區更新規劃體系示意圖
1. Evaluation - 360°常態化社區體檢
搭建基于多源數據的社區體檢指標體系,向上對接城市體檢,向下對接街道績效評估管理體系。從8個細分維度,通過“兩年一體檢”的動態機制,精準識別和持續監測社區資源投放、建設成效、短板問題、特色優勢;通過問卷、12345熱線等廣泛的公眾參與途徑,獲取居民視角的真實感知與評價。
圖3 社區體檢指標體系與評價過程
2. Strategy - (1+6)*3的更新策略體系
以1張藍圖為中心,6個專項協同發力,在3個層面進行統籌謀劃。針對街區最突出的問題和發展訴求,錨定包含產業、公服、交通、公共空間、社區治理、廣告等在內的6個專項,發揮多專業跨學科團隊優勢,形成1個更新規劃+6個專項規劃的成果體系,分別從街區整體、近期重點片區、重點項目三個層面提出針對性策略。
圖4 規劃成果體系
3. Platform - 基于多主體協作的更新實施治理平臺
搭建由街道、責師、編制單位構成的更新規劃專班,鏈接政府部門、跨學科技術團隊、高校等全方位資源;聯動“雙師”制度,持續就重點項目實施推進社區參與。圍繞慢行交通、社區生活圈、兒童友好等重點議題,開展系列工作坊活動,實現從問題剖析和策略制定的全過程公眾參與。
圖5 工作坊活動現場照片
4. Implement - 年度行動方案+動態項目庫的滾動實施辦法
跟蹤政策及街道訴求制定年度行動方案,配合街道進行項目、試點的前期研究、整理包裝、資金爭取等工作。建立動態項目庫,明確目標、任務、時序、資金等,推進行動落實。
創新探索
1.機制創新,搭建“專班+責師+社區規劃師”的多主體協同機制
針對基層治理條塊分割的問題,搭建由街道、責師、編制單位構成的更新規劃專班,鏈接跨學科技術團隊、高校等全方位資源;以“責任規劃師-社區規劃師”的“雙師”制度實現上下兩級聯動。
2.方法創新,探索面向全周期空間治理的更新規劃技術體系
針對更新的復雜性和滾動性特點,探索搭建“一張藍圖+定期體檢+動態項目庫+行動方案”的規劃服務體系;延續“新清河實驗”經驗,進一步探索參與式規劃路徑,創新社區體檢方法。
3.內容創新,以“五維提升+三個層面”全面破解現實問題
針對街道事務范圍廣內容雜的情況,提出五大維度提升策略的全方位引導。針對更新實施尺度差異化的特征,從街區整體統籌、重點片區研究、重點項目論證三個層級整合施策,為基層空間精細化治理提供支撐。
實施成效
1.更新行動落實
推進更新項目立項,試點申報,如支持海淀區入選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清河街道建設海淀區慢行示范街區等;推進更新項目實施,如清河中街斷面拓寬、多處閑置空地改造為停車場、安寧里社區花園建設等。
圖6 更新規劃實施項目
2.社會效益和群眾影響力
在2023年度責師年會的2個核心專題論壇作為優秀案例分享經驗,并納入清華文科雙高《篤行不怠-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探索》案例庫;通過系列公眾參與行動,提升當地居民、就業群體和轄區機構等對更新規劃的參與感與場所認同感,產生了廣泛正面影響。
3.實施路徑和技術創新
創新探索了面向全周期空間治理的街區更新規劃的系統性路徑和技術體系,為推動街道和街區尺度的可持續更新發展提供技術方法支撐。
街道級的街區更新規劃與市、區更新規劃要解決的問題完全不同,街道作為基層的政府派出機構,承擔著屬地職責,是更新規劃實施的最終主體之一。
針對街區更新,本規劃定位準確,策略也非常的有針對性。一方面,很好的從街道層面解決更新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問題;另一方面,從實用性角度解決現有更新工作條線型的工作方式的問題,統籌打包資金、政策、部門、院校、群眾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動態項目庫也很好的為政府提供了工作抓手。
項目工作團隊
承擔部門:城鄉社會經濟所、總體三所
參與部門:智慧規劃研究部、總體五所(戰略所)、生態城市研究所、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建筑分院設計二所、總體一所
城市更新行動相關閱讀
編輯/排版|王淑蕓
封面圖/圖片|供稿部門
供稿|清華同衡 城鄉社會經濟所、總體發展研究和規劃分院總體三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