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隊里,有一支部隊堪稱“異類”。
它不是因為武器最先進,也不是因為戰術最精妙,而是因為人數眾多,統帥手腕狠辣,曾讓解放軍頭疼不已。
這支部隊,就是整編第三十六軍,統帥是鐘松,一個黃埔出身的將領,戰場上的老狐貍,胡宗南的老鄉,彭德懷的對手。
說起鐘松,很多人可能不熟悉。
但在解放戰爭的西北戰場,他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
這個人有點特別,戰術風格偏向靈活多變,擅長出奇制勝,尤其是在榆林戰役中,他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地讓解放軍陷入被動。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頗有才能的將領,最后竟然被自己人給“賣”了,落得個郁郁而終的下場。
1924年,黃埔軍校剛成立,年輕的鐘松考入了第一期,卻因生病被迫休學,最終混進了第二期。
在這里,他的同學有胡宗南、徐向前、陳賡等人,個個都是未來戰場上的風云人物。
畢業后,鐘松也算一路順風順水,先是跟著蔣介石南征北戰,又在抗戰時期隨遠征軍出國作戰,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
可惜,他在軍中并不得志,尤其與上司王凌云不和,導致他多年無法得到重用。
真正讓鐘松一戰成名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北戰場。1945年,國民黨重整軍隊,胡宗南為了對付解放軍,向蔣介石建議擴編部隊,整編第三十六軍就這樣誕生了,總兵力高達七萬余人。
鐘松被胡宗南提拔為軍長,負責陜甘寧一帶的防務。
1947年,西北戰場進入關鍵階段,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決定對榆林發動進攻。
彭德懷的計劃是圍點打援,先圍住榆林,再伏擊前來救援的國民黨軍。
然而,鐘松并沒有按常理出牌,他選擇繞道沙漠,避開了解放軍的伏擊圈,成功殺入榆林,打破了圍城之勢。
解放軍不得不暫時撤退,這次交鋒,鐘松贏了一局。
第二次榆林戰役,解放軍卷土重來,雙方傷亡慘重,國民黨軍損失五千余人,解放軍也付出了四千多人的代價。
盡管最終榆林還是沒有守住,但鐘松的戰術素養得到了充分展現,他在戰場上的靈活應變,讓解放軍吃了不少苦頭。
然而,鐘松的“好運氣”也到頭了。
國民黨內部派系斗爭激烈,胡宗南雖然提拔他,但并不意味著會一直庇護他。
馮原戰役失敗后,胡宗南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毫不猶豫地把鐘松推出去頂罪。
于是,這位曾經的西北戰場勁敵,被迫離開一線指揮崗位,從此再無施展才華的機會。
1949年,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鐘松選擇前往香港,以開餐館為生。
后來,胡宗南又把他叫到臺灣,安排了個虛職,但始終沒有重用他。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最終,這位曾經的狠角色,在荷蘭客死他鄉,結束了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
有人說,鐘松是個不幸的將領,戰場上他是個難纏的對手,但政治上卻是個犧牲品。
他有能力,有戰績,可惜生錯了時代,遇錯了主子,最終落得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