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黃克誠接到命令,帶兵北上。
他卻讓全軍停了五天,干一件所有人都反對的事。
但正是這五天,救了整個東北戰(zhàn)場。
——《壹》——
他明知會被罵,還是讓全軍停下
黃克誠沒有猶豫,他看完電報,把手里的筆一丟,站起來說了一句:“不急,先做棉衣。”參謀有些懵:“黃師長,軍委催了三次了,東北情況緊急。”
黃克誠擺擺手:“緊急,是他們不知道后面有多冷。”
那是1945年9月中旬,新四軍第三師剛結(jié)束對日作戰(zhàn),3萬多人,槍還熱著,突然接到命令,從蘇北出發(fā),穿越整個華北,直插東北。
東北在變天,蘇軍進來了,國民黨想搶地盤。
共軍先頭部隊剛到,武器還沒運齊,中央命黃克誠,帶人過去頂上,所有人都在催快,黃克誠卻命令:不走,全軍停五天。
補給、補衣、帶槍帶彈,一個都不能少,這決定一出,全師嘩然。
參謀長、政委都急了,勸他不能耽誤戰(zhàn)機,部隊里的老兵也在嘀咕:“聽說東北遍地是槍,干嘛扛著一堆破爛?”黃克誠不解釋。
只說一句話:“東北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他沒拿“上級命令”壓人,也不打官腔,他就是慢慢地,一個指令一個指令地下,帶槍,不少一支,帶棉衣,每人一套,帶棉被,車能裝多少裝多少。
黃克誠知道,他在頂風做事。
很多人想不明白,東北戰(zhàn)后,日軍留下的軍火堆成山,蘇軍不管,沒人守。搶著進東北的部隊,不帶槍,只帶人。
冀熱遼的部隊輕裝北上,山東的部隊輕裝北上,有人甚至連行軍包都沒帶。
“走得快,先占地,才是頭等事。”這是當時主流觀點,但黃克誠偏不信,他不是拍腦袋,他在新四軍干了8年,從南昌打到蘇北,從大別山打到淮南。
他見過假情報,吃過缺裝備的虧,他心里一直盤著一個賬:蘇聯(lián)人靠不住。
東北的日軍軍火,全在蘇軍手里,現(xiàn)在說“送給八路”,可真到搶地盤的時候,誰知道他們怎么選邊站?黃克誠最怕的,不是沒有槍,是指望有槍但沒槍。
到時候一無所有,誰負責?為了這事,他甚至跟中央“賭”了一把。
中央三封電報催進東北,他回一句:“部隊需整頓。”實際上就是拖時間,他用這五天,干了三件事:找民工趕制棉衣,給每個班補足彈藥,讓所有人練體能。
因為他知道,東北比蘇北冷,比蘇北苦,真到了零下二三十度,沒棉衣就是等死。
——《貳》——
一路北上,滿是抱怨
五天后,大隊出發(fā),天氣好得出奇,很多士兵都在罵:“天這么暖,扛棉衣是不是腦子壞了?”每人身上多出20斤裝具,腳底全是水泡。
有戰(zhàn)士干脆把棉被扔路邊,說“東北有的是”。
黃克誠什么也沒說,他就在隊伍邊走著,看見有丟裝備的,就記在小本子上,他說:“真有一天你后悔,我還得讓你穿回來。”
沒人信。,第三師到東北的第二周,蘇聯(lián)變臉。
蘇軍下令:共軍部隊,不準靠近鐵路五十公里,日軍倉庫,全部封鎖,之前一批“輕裝入關(guān)”的部隊,完全傻了。
有的沒槍,只能搶偽滿的警察局,有的拿木棍跟國民黨對峙。
更有前線指揮官發(fā)電報說:“子彈不夠,命令撤退。”黃克誠不慌,他的隊伍,全副武裝,三萬多人,每人一桿槍,外加手榴彈。
全師攜帶了充足的子彈,還有一整套后勤。
醫(yī)務(wù)兵、修械所、戰(zhàn)馬、運輸車,還有那一堆別人丟在路邊的棉衣棉被,戰(zhàn)線越往前推,越多人來找他借裝備。
——《叁》——
對手上了美械,他用破槍打贏仗
10月下旬,杜聿明率整編第52軍、第71軍北上,全是美械裝備,火力壓制一線碾壓。
曾克林部先扛不住,新接收的偽軍嘩變,一夜之間人心散了,幾場接觸戰(zhàn)后,部隊潰退,槍也丟了,人也散了。
林彪調(diào)兵,急得拍桌子,他給東北局打電報,說:“現(xiàn)在能打的,只有黃克誠這支人馬。”
第三師剛到長春南邊,就接到命令:不許休整,立刻支援四平,那時東北已下雪,地凍三尺,輕裝部隊開始凍傷。
沒棉衣、沒棉被,一宿下來,帳篷像冰窖,士兵早上起不來。
黃克誠的部隊,全員披著五天前趕制的棉衣,每個排配有炊事班,每個連有火爐和柴火,棉被一人一床,不夠的讓馬匹馱著。
走進四平時,城外殘雪,火光點點。
他們走了七天,沒一個凍傷,林彪趕來看他,第一句話是:“你這不是來支援,是來救命。”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打得最狠的一次,是城北的反包圍。
國軍一個旅,繞小道偷襲后方,凌晨兩點,穿插部隊已經(jīng)滲入城區(qū)外圍。
警報響了,黃克誠一句話:“預(yù)備隊上。”第三師有完整建制,每個團配屬獨立機槍連,火力能自成體系,他們不是靠運氣打仗,是靠人能熬、槍能打。
凌晨四點,雪還在下,第三師從城區(qū)反推三公里,步兵對步兵,拼的是意志。
國軍那邊凍得嘴都紫了,槍托一敲地就碎,坦克熄火,補給線斷,他們不知道,這邊每個人的褲子里都裹了舊棉絮,棉衣是現(xiàn)做的。
第三師沒打勝仗,只是沒敗,但這就夠了。
東北的戰(zhàn)線第一次穩(wěn)住了,四平?jīng)]丟,林彪才有機會后撤,重整兵力,接下來幾個月,林彪每提起黃克誠,都說一句話:“他帶來的不是人,是能打仗的軍隊。”
——《肆》——
不是他聰明,是他不信“遍地是槍”
后來很多人問黃克誠,你怎么知道蘇聯(lián)會封鎖武器?他不回答,他只說:“我不信這世界上有免費的好事。”
東北這么大一塊地,誰都想搶。
蘇聯(lián)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真把一整倉庫日軍武器交給我們?黃克誠不信情報,他信判斷,情報可以騙人,歷史不會。
他記得湘江突圍時,沒彈藥、沒棉衣,晚上睡一覺能凍死人。
他怕的是,走到東北,前有杜聿明,后沒退路,自己還沒槍,所以他寧愿扛得累,也要全副武裝。
這五天,幾乎毀了他的名聲,也幾乎救了東北的戰(zhàn)局。
事后有人說他“謹慎得近乎固執(zhí)”,他不反駁,也不總結(jié),東北打了四年,從四平、長春、哈爾濱,一直到遼沈戰(zhàn)役結(jié)束,第三師從未脫裝。
后來林彪總結(jié):“第三師是我手里最完整的部隊,不是人數(shù)多,是能打仗。”
打仗不是比誰快,而是比誰能活下來,黃克誠不講什么戰(zhàn)略理論,他只是習慣問一句:“如果最壞的情況發(fā)生了,我們還有什么?”
這個習慣,救過他的兵,也救過一場戰(zhàn)役。
現(xiàn)實不是理想,也不是情報,現(xiàn)實是:你敢不敢相信,情況會比你想的更糟,他相信,所以他準備了五天。
別人看情報,他看漏洞,別人拼速度,他拼能活下來。
他的兵走得慢,但打得穩(wěn),他的命令沒人理解,但結(jié)果所有人都靠他撐著,你準備的越多,越像個傻子,可等事來了,只有你能站得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