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印度要搞逆向研發(fā),想通過這樣的技術搞出自己的霹靂15?這事靠譜嗎?
在這次印巴沖突中,印度方面一直宣稱在自己的境內撿到了一發(fā)來自巴基斯坦裝備的霹靂15E導彈的殘骸。雖然對于這則消息巴基斯坦方面已經表示,根本就不可能用完整的導彈殘骸落入印度境內,但是印度人就是這樣,只要自己相信的事情,那就一定是存在的。
而近期筆者注意到,印度還真打算利用這款導彈殘骸做些事情,美國媒體“國家利益”聲稱,印度人撿到的這枚霹靂15導彈之所以保存相對比較完好,是因為在作戰(zhàn)的過程中自毀裝置發(fā)生了故障,所以才讓印度人撿了去,這種情況有可能讓中國方面比較失望。而且還認為,印度接下來可能會利用手中的這款霹靂15導彈的殘骸進行逆向研發(fā),有可能會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如果按照美國媒體這種說法的話,那感覺咱們這次好像還真吃了點虧,印度方面好像還真的是撿到寶了。
要知道霹靂15E在我國的同系列的導彈型號中,雖然充其量只屬于中游產品,射程大約在160公里左右,速度最高可以達到四馬赫。但是這款導彈放在世界范圍內同序列的產品中,絕對屬于中上游裝備,完全可以媲美,甚至一定程度超過美國的arm導彈。也就是說,如果印度真的從這款導彈殘骸中,通過逆向研發(fā)獲得相應的核心技術,并且獲得相應靈感的話,那么這對于大幅度提升印度的空空導彈水平是有著極高的幫助的。
那么事實真的會這樣發(fā)展嗎?在筆者看來,這種可能性很低。雖然一直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完全的權威途徑的消息可以證明印度方面就是在說謊,但即便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印度撿到的這款導彈真的是中國的霹靂15的殘骸,但是想要通過這樣的導彈殘骸進行逆向研發(fā),并且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這種事情可能性極低。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看待這個事情。
首先,技術存在明顯的壁壘
我國的霹靂15上面使用的雷達導引頭依賴氮化鎵材料和精密半導體工藝,光是這種材料和工藝就不是印度能夠達到的。目前為止,印度80%的電子元件仍然依賴進口,根本沒有辦法生產微型化雷達芯片。除此之外,還有雙脈沖發(fā)動機的二次點火控制和燃料配方,這都需要搭配高超音速風洞進行測試和調配,才有可能獲得一定的進展但是印度連這樣的裝備都沒有。
其次,該款導彈本身就是閹割版本
巴基斯坦使用的是霹靂15的外貿版本,在軍工市場上,所謂的外貿版本基本上指的都是閹割性能之后的出口型號!這種導彈一般在射程威力和精準度方面,其實都已經打了折扣,也就是說,即便印度通過自身的努力或者是獲得了外部的什么支持,真的逆向研發(fā)取得了一些什么成績的話,那么充其量也只能夠是達到該款導彈閹割版本的一定的性能。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國根本就不存在吃虧這樣的可能。
第三,逆向工程印度玩不轉
除了在第1條中我們提到的一些核心的材料技術裝備硬度方面根本不具備之外,在整個逆向工程這個領域,印度到現(xiàn)在為止都沒有玩轉過。印度曾經嘗試仿制過購買的英國手雷,曾經嘗試過仿制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tǒng),但是最終的結果要么是直接失敗,要么就是性能縮水或者是故障頻發(fā)。比如他們自己研制的阿斯特拉導彈射程從100公里降到了80公里。而且印度軍工體系生產線上高度依賴人工組裝誤差率非常的高,這一點和中國使用高水平自動化流水生產線來批量生產霹靂15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
第四,漫長的研發(fā)周期和時間成本
逆向研發(fā)并不是一個區(qū)域性的國家能夠自己搞定的,這種研發(fā)工程通常消耗的時間都在5年至10年以上,比如當年美國為了研究蘇聯(lián)米格25,就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美國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印度呢?
所以通過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們就能夠精準的得出結論,無論美國媒體如何炒作,無論印度方面對外發(fā)布什么樣的消息。就算是那款導彈真的是中國生產的霹靂15,就算是印度真的想下了心想要搞逆向研制工程,那么這件事情對于我國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這種導彈印度想通過逆向工程獲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