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翀 實習生 汪頎偉
5月14日,全球教育領域矚目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湖北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本屆大會以“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為主題,吸引了來自43個國家及地區的115個國際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及領軍企業代表參會,諾貝爾獎與圖靈獎得主、多國教育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等齊聚湖北,共繪全球教育數字化協作藍圖。此次大會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后教育部主辦的首個重要國際性大會。
智能教育成果全球首發,中國方案引熱議
開幕式上,大會集中發布了五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數字教育成果,為智能時代教育發展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其中,《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首次系統性披露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計劃,提出“全域貫通、人機共育”核心理念,推動教學場景從單向傳授向智能交互升級。與此同時,《國際數字教育標準體系框倡議》聯合《教育大模型總體參考框架》聯盟標準,首次構建了覆蓋技術研發、倫理規范、數據安全的全球標準體系,為教育人工智能的跨國協作奠定基礎。此外,“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指數2025”通過科學評估模型,為各國數字化教育水平提供量化參考,引發國際學界高度關注。
虛實共生:沉浸式體驗未來教育場景
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同步啟幕的全球教育數字化成果展,以“智能無界、教育共生”為主題,打造了六大虛實融合展區。基礎教育板塊中,武漢市經開區神龍小學的“智能皮影”課堂通過AI算法還原非遺藝術創作過程,學生可實時生成個性化皮影角色并操控劇情走向;高等教育展區內,武漢大學“數字孿生校園”項目利用全息投影重建珞珈山歷史建筑群,實現跨時空教學場景交互。國際教育板塊則展示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國際版的最新成果——780門中國“金課”向全球免費開放,并通過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資源。
湖北實踐:數字基建賦能全學段創新
作為大會東道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周靜在專場發布會上分享了區域教育數字化的四大探索路徑。一是平臺互聯互通,建成覆蓋全省的智慧教育平臺,實現與國家平臺用戶、資源、數據的無縫對接;二是教學智能升級,中小學推廣“AI學伴”個性化學習系統,高校依托“楚課聯盟”打造跨校學分互認體系;三是數字素養貫通培養,全省中小學全面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高校新增數字技術相關專業649個;四是基建普惠覆蓋,全省90%以上學校完成千兆網絡升級,建成全息課堂、虛擬實驗室等智能教學場景3000余個。
全球行動:從共識到協同創新
大會期間,10場平行論壇圍繞“數字教育倫理”“人工智能賦能STEM教育”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芬妮亞·賈尼尼指出:“中國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和慕課出海,為彌合全球數字教育鴻溝提供了可復制的公共產品。”此外,世界數字教育聯盟宣布吸納32個新成員,并啟動“上海合作組織數字教育聯盟”籌建計劃,未來三年將為發展中國家培訓10萬名數字教育技術人才。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