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時間短,到1971年12月16日,戰事已經宣告結束。1971年12月16日,印度首都新德里陸軍總部收到了來自東線戰場的電報,“印軍攻克達卡,東巴基斯坦已經不復存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的失敗宣告結束,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
1962年中印戰爭之后,巴基斯坦開始和我國交好,1963年,中巴簽署邊界協議,解決了邊界問題,標志著中巴關系的深化。此后我國對巴基斯坦提供了很多幫助,包括武器援助,技術支持等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后,巴基斯坦起初局勢被動,我國通過武器援助等方式,幫助巴基斯坦扭轉了局面,最終印巴雙方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巴基斯坦空軍還取得了一定優勢。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卻以巴基斯坦的失敗告終。那么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為何我國也救不了巴基斯坦呢?
第一,東西巴基斯坦矛盾已經激化。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歷史上都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印巴分治方案,英屬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信仰伊斯蘭教的孟加拉地區,劃歸巴基斯坦,當時被稱為東巴基斯坦。
東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公里,被印度領土隔開,導致兩地交通聯系不便。每當印巴之間爆發沖突,印度就宣布封鎖東西巴基斯坦之間的交通,這種地理上的分隔,為東西巴基斯坦之間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巴基斯坦立國后,長期奉行西巴優先的政策。1952年,巴基斯坦政府將西巴使用的烏爾都語定為了官方語言,忽視了占全國54%東巴人使用孟加拉語的事實。在巴基斯坦政府的壓力下,強行在東巴基斯坦推行烏爾都語,引發了孟加拉人的不滿。
在經濟領域,巴基斯坦60%的經濟收入來自東巴,但巴基斯坦政府將80%的發展資金投入到西巴,只有20%的資金投入到東巴。這導致東巴基斯坦基礎設施落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東巴基斯坦位于恒河入海口地區,河網密布,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970年,因颶風侵襲,再加上水利設施落后,東巴基斯坦爆發嚴重災害,巴基斯坦政府救災遲緩,徹底點燃了東巴人的怒火。因此到了1971年,東西巴基斯坦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了無法調和的程度。
第二,印度準備充分。1971年3月,印度制定了武力肢解巴基斯坦的計劃,開始進行各種準備。當1970年東巴基斯坦爆發災害之后,大量孟加拉難民涌入印度。印度利用這些難民,開始系統培訓所謂"孟加拉自由戰士",印度在邊境地區設立87個訓練營,培養了10萬名孟加拉戰士。印度發給這些孟加拉人武器,讓他們回到東巴基斯坦對抗巴基斯坦政府軍。
因此1971年3月之后,東巴基斯坦已經爆發了戰亂,但印度并沒有出兵。1971年8月印度和蘇聯簽署《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形成事實上的軍事同盟,蘇聯為印度提供了10億盧布的軍事援助。而印度一年的軍費才23億美元,當時盧布和美元的匯率基本相當,因此蘇聯的援助,極大提升了印度的軍事實力。
第三,我國面臨的問題。當時我國面臨的軍事威脅主要來自北方。1969年中蘇珍寶島沖突后,蘇聯不斷在中蘇和中蒙邊境地區增兵,給我國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威脅。為了防備蘇聯,我國也在中蘇和中蒙邊境地區部署了大量軍隊。這種戰略態勢,再加上印度選擇11月底挑起戰爭,喜馬拉雅山脈大雪封山,補給困難,使得中國難以對第三次印巴戰爭實行軍事干預。當時我國軍事推演顯示,即使抽調5個師兵力南下,也需要45天完成戰備。而印度軍隊準備充分,采取"閃電戰"戰術,一面封鎖東西巴基斯坦交通,一面在東線發動多方向突擊,利用有利地形快速推進。到1971年12月16日印軍攻占達卡,9.3萬巴軍投降。就這樣,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戰敗,失去54%人口和15%領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