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國同日大選,圖為選民投票(資料圖)
今年雖然不是歐洲大選年,但5月18日無疑是歐洲的“超級選舉日”,羅馬尼亞、波蘭、葡萄牙三國同日大選。
在烏克蘭危機持續、極右翼民粹勢力崛起、“特朗普2.0”加深美歐裂痕、歐盟內部團結松動的背景下,三場選舉關乎三國政治、經濟、外交走向,牽動歐盟乃至世界的目光。
從當前計票結果看,羅馬尼亞親歐候選人“逆襲”成功,讓歐盟長舒一口氣;波蘭大選首輪投票結束,中間派與保守派候選人難分伯仲,結果仍然充滿懸念;葡萄牙選舉未能產生多數派政府,極右翼政黨卻取得歷史性佳績,為這個政局持續動蕩的國家再蒙陰影。
羅馬尼亞:奧數冠軍逆襲
5月18日,達恩在總統選舉第一次投票后發表講話
三場選舉中,羅馬尼亞大選尤為扣人心弦。近半年的選舉進程經歷數次戲劇性反轉,且爭議不斷,令該國一度陷入政治危機。
羅馬尼亞每五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在定于去年11月24日舉行的第一輪投票中,名不見經傳的極右翼、親俄候選人杰奧爾杰斯庫意外領先。
然而,同年12月6日,羅馬尼亞憲法法院以俄羅斯涉嫌干預選舉為由裁定首輪投票結果無效。今年3月,羅馬尼亞中央選舉委員會禁止杰奧爾杰斯庫參選。
一系列裁決引發杰奧爾杰斯庫支持者的強烈抗議,甚至被認為可能觸發憲政危機。
今年5月4日,羅馬尼亞重新大選,共有11名候選人參選。
首輪投票中,極右翼候選人延續強勁勢頭。
由于獲得海外僑民的鼎力支持,杰奧爾杰斯庫的盟友、羅馬尼亞人團結聯盟黨主席西米翁以40.96%的得票率一騎絕塵,高出位列第二的獨立候選人、布加勒斯特市長達恩兩倍。
如此大比分領先,西米翁鎖定總統寶座似無懸念。
而執政聯盟推舉的候選人屈居第三,無緣決選,以致選后執政聯盟垮臺,時任總理喬拉庫引咎辭職,引發羅馬尼亞政壇“地震”。
時間來到5月18日,西米翁與達恩進入決戰。
現年38歲的西米翁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鐵桿粉絲,有著“羅馬尼亞特朗普”之稱。
他不遺余力地攻擊歐盟,揚言要趕走“布魯塞爾如賊盜一般的政客”。
他還竭力反對援助烏克蘭,要求基輔為羅馬尼亞的援助作出經濟“補償”。
達恩的政治立場卻與西米翁截然相反。
他堅定支持歐盟,主張羅馬尼亞加入北約,并承諾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援助,將鄰國烏克蘭視為羅馬尼亞抵御俄羅斯威脅、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屏障。
為此,決選輪投票被賦予多重意味:既是“羅馬尼亞特朗普”與親歐市長之間的對決,也是親歐與疏歐兩條路線的抉擇,還是特朗普式民族主義在歐洲擴張程度的試金石,對該國戰略定位、經濟前景乃至地緣政治都將產生影響。
西米翁在首輪投票中的亮眼表現著實令歐盟捏把汗,眼下已有親俄的匈牙利、斯洛伐克“刺頭”,羅馬尼亞何去何從,將對歐盟團結構成重大考驗。
誰料,第二輪投票出現驚人反轉。
第一輪的“冠亞軍”對調位置,達恩反超西米翁,目前得票率為53.99%,以近8個百分點的優勢領先,勝局已定。
輿論認為,在選民對主流政黨日益不滿的背景下,達恩以獨立候選人殺入戰局,競選期間主打“誠實”和“變革”,加上連任兩屆首都市長,以反腐聞名,最終得以強勢勝出。
值得一提的是,現年55歲的達恩還是數學家,他曾在1987年和1988年兩次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并取得滿分。
還有分析指出,達恩在第二輪投票中實現“逆襲”,表明羅馬尼亞多數選民傾向于支持與歐盟保持一致的政策方向。
咨詢公司歐亞集團歐洲常務董事穆杰塔巴·拉赫曼認為,正是由于擔憂政局和政策會滑向類似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樣的民粹主義方向,促使選民把選票投給達恩。
初步結果揭曉后,歐盟和烏克蘭一片歡欣鼓舞。
波蘭:勢均力敵添變數
5月18日,在波蘭首都華沙,一名女子和她的孩子一起把選票投進選票箱
距離羅馬尼亞不遠,同屬東歐地區的波蘭18日也舉行總統選舉。
據新華社報道,出口民調顯示,在13名候選人中,執政的公民聯盟候選人、華沙市長恰斯科夫斯基獲得30.8%的選票,排名第一;得到反對黨法律與公正黨支持的獨立候選人、歷史學者納夫羅茨基以29.1%的得票率名列第二。
由于沒有候選人獲得過半選票,根據波蘭選舉法,得票率領先的兩名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投票。
恰斯科夫斯基與納夫羅茨基定于6月1日一決勝負。
與羅馬尼亞一樣,波蘭大選同樣引發高度關注。
鑒于兩名候選人的政治理念和主張迥然相異,這場選舉也被視為對國家未來政治、外交走向的關鍵抉擇。
現年52歲的恰斯科夫斯基被視為親歐、溫和的中間派,主張多元文化,支持女性墮胎和性少數群體的權益,贏得大城市自由派、中間派選民的支持。
納夫羅茨基比恰斯科夫斯基年輕10歲,但思想更保守。他被視為民族主義者,強調波蘭的主權和傳統價值觀,反對移民與社會自由議題。
他自稱是特朗普的崇拜者,在白宮會面時還受到后者鼓勵“你會贏”。
為此,保守派選民和右翼民粹勢力對納夫羅茨基青睞有加。
“這場選舉極其重要,兩名候選人為波蘭展現了完全不同的愿景?!辈ㄌm經濟學家馬爾欽·沃洛辛斯基說。
此次大選還被視為圖斯克政府的“生存之戰”,其結果將決定能否打破保守派總統杜達的鉗制。
由于杜達頻頻行使否決權,總理圖斯克領導的中左翼政府自2023年上臺以來一直政令難行,多項改革舉措被迫擱置。
波蘭政治學者安娜·馬特斯卡-索斯諾夫斯卡指出,如果恰斯科夫斯基當選,將解鎖立法僵局,有利于執政聯盟推進各項改革。反之,如果納夫羅茨基勝出,政府將陷入癱瘓,執政聯盟可能瓦解,而極右翼勢力很可能在未來兩年重新執政。
從首輪投票情況看,恰斯科夫斯基的表現似乎不盡如人意,他僅以微弱優勢領先納夫羅茨基,勢均力敵的態勢為第二輪投票平添變數,讓圖斯克陣營感到緊張。
輿論認為,首輪投票中位列第三的極右翼聯盟黨候選人斯瓦沃米爾·門岑或將成為“造王者”。他的支持者在第二輪投票中作何選擇可能會左右最終結果。
波蘭將繼續走親歐路線,還是倒向特朗普的民族主義,兩周后的決選將給出答案。
葡萄牙:極右翼成大贏家
5月18日,蒙特內格羅在一個投票站投票
視線再轉向南歐國家葡萄牙,在18日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現任總理蒙特內格羅領導的中右翼民主聯盟取得“小勝”。
官方計票結果顯示,雖然民主聯盟得票率為32.1%,在議會230席中將獲得最多席位(86席),但未拿到單獨組閣所需的絕對多數席位(116席)。
中左翼的社會黨與極右翼政黨“夠了”黨此次并駕齊驅,緊隨民主聯盟之后,得票率分別為23.38%與22.56%,可謂相差無幾,將各獲58個席位。
這可能是近40年來社會黨取得的最差成績。
而“夠了”黨被視為此次選舉大贏家。其得票率首次突破20%,遠超上次選舉的18%,且直追社會黨,鞏固議會第三大黨的地位。
不過,蒙特內格羅表示,即便社會黨無意就建立聯合政府進行談判,但他仍排除與極右翼政黨聯合執政的可能。
目前,蒙特內格羅希望爭取位列第四的自由倡議黨的支持來擴大執政基礎。如果無法聯合其他小黨派組建政府,民主聯盟將繼續以少數派執政。
這也將是葡萄牙在一年內迎來的第二個少數派政府。
輿論認為,選舉結果顯示葡萄牙政治生態的深刻嬗變和未來風險。
一是隨著極右翼政黨在議會不斷擴大版圖,將打破過去50年來由主流左翼或右翼政黨輪流執政的局面。
葡萄牙政治學者馬爾特斯說,“夠了”黨得票率刷新紀錄,說明“兩大黨壟斷時代已經結束”。
有分析指出,創立僅6年的“夠了”黨之所以強勢崛起,主要原因在于葡萄牙近年來移民數量急劇上升、持續遭受住房危機(房價和租金大幅上漲),以及政壇深陷腐敗丑聞,導致選民對主流政黨大感失望。
本次選舉期間,移民政策、生活成本危機和住房問題成為焦點議題。“夠了”黨要求嚴控移民、對腐敗“零容忍”,在選民中引發共鳴。
二是葡萄牙政局恐將持續顛簸。
葡萄牙議會四年一選,18日的選舉是該國不到四年內第三次提前大選,同時也是第三次粉碎選民的希望——未能誕生一個多數派政府,而脆弱的少數派政府隨時可能被反對黨聯盟推翻,這意味著政治動蕩難以畫上句號。
有評論指出,政壇日益分裂的后果是進一步拖累決策效率,破解移民、住房等棘手難題會更難取得共識。而極右翼政黨逐步坐大將為政治格局、政策路線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作者:解放日報 廖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