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看似高深,其實就像我們日常使用的“人體使用說明書”。廈門市道海領航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陶建國教授及專家們用這些接地氣的比喻,帶您輕松入門:
1. 基因:人體的“食譜”
如果把DNA比作一本代代相傳的祖傳食譜,那么基因就是其中一道道具體的菜譜。這份菜譜延續到我們這一代,就交到了我們的手里,我們擁有了人生“主菜”——但無論怎么變化,總有家傳菜的傳承味道。
偶爾會發生有趣的意外——某個步驟里的“小火慢燉”變成了“大火爆炒”(基因突變),或者把“兩勺糖”寫成“兩勺鹽”。這些細微的差錯,可能導致最終“菜品”出現奇妙變化:有的像忘記放酵母導致面包發不起來,引發先天性疾病;更嚴重的就像在菜里誤加了毒蘑菇,可能誘發癌癥。
2. 細胞:身體的“樂高積木”
如果把人體想象成由37萬億塊智能積木搭建的超級工程,每個細胞都像自帶程序的微型機器人。這些“生物積木”可不是塑料塊,而是包裹著脂質膜、裝載著DNA藍圖的生命單元——表皮細胞像扁平瓦片覆蓋體表,紅細胞像甜甜圈運輸氧氣,神經細胞則伸出長長的“電線”傳遞信號。
干細胞堪稱“萬能積木”,胚胎干細胞能通過基因重編程,像魔法積木般變成任何器官的專用細胞。但偶爾會誕生叛逆的“積木精靈”——癌細胞。它們因DNA損傷導致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就像失控的3D打印機:端粒酶重新啟動讓細胞永生,表面蛋白變異騙過免疫監察,還能分泌特殊物質誘騙血管增生供養自己。這些“黑化變形”的積木不參與身體建設,反而像樂高僵尸般瘋狂復制,堆積成破壞性的腫瘤城堡。
3. 微生物:體內的“小房客”
你的身體里正舉辦著超大型“微生物世博會”——這些微小生命不僅住在腸道這個“主展廳”,還在皮膚、口腔等部位建起特色“主題館”。
腸道菌群堪稱最勤勞的“營養加工廠”,3000多種微生物組成精密流水線:擬桿菌把膳食纖維分解成短鏈脂肪酸,雙歧桿菌將乳糖轉化為易吸收的養分,就像無數微型廚師把食物拆解成人體能利用的“分子快餐”。它們甚至能合成維生素K、調節血清素分泌,直接影響宿主情緒。
記住,每天攝入的膳食纖維不只是你的食物,更是體內萬億“微生物員工”的年終獎金!
后記:
“理解生命科學,就像學習使用新手機——雖然內部構造復雜,但基本功能一學就會。”陶建國院長說。廈門市道海領航生命科學研究院將舉辦“生命科學咖啡館”活動,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帶您聊懂一個生命科學話題。
記住:您的身體就是最棒的生命科學實驗室!從今天開始,用新的眼光觀察自己的每一聲心跳、每一次呼吸吧!
科普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