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容不下肉身!”
這是當前不少從農村出來,在城市里打拼年輕人常掛在嘴巴的一句話,也是最真實的寫照。
無數的人,在城市里打拼累了,煩了,甚至是在城市里感覺“混不下去”了,就總會在心底泛起這樣的念頭:
“要是在城里混不下去,就回農村吧,那里還有祖宅和土地,至少能有個安身立命之所。”
這種將農村視為“退路”的想法,看似充滿希望,實則是對現實的誤判。如今的農村,早已不是記憶中的避風港,這條“退路”正在悄然消失。
實際上,很多從農村出來的年輕人,他們連農村也回不去了。
這可不是玩笑,也不是危言聳聽。不信的話,這幾點就會讓他們打起退堂鼓。
首先,在城市打拼多年,回到農村還能習慣嗎?
從生活方式的斷層來看,在城市打拼多年的人,早已習慣了24小時便利店、外賣即時達、商場影院等便捷的現代化生活。
回到農村,不僅要面對基礎配套設施的落差,還得適應緩慢的生活節奏。城市里習慣了朝九晚五打卡的上班族,回到農村后,可能連農具如何使用都要從頭學起;
習慣了網絡社交、電子支付的年輕人,或許會對農村相對封閉的社交圈子感到格格不入。這種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往往會讓“歸鄉者”陷入強烈的水土不服。
其次,就算自己能適應,老婆,孩子他們又能適應嗎?家庭層面的適應難題更為棘手。
對于在城市出生、成長的孩子來說,農村既沒有熟悉的學校和玩伴,也缺乏城市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興趣培養場所。
而對于妻子來說,農村的生活環境、衛生條件與城市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
她們或許無法忍受簡陋的衛浴設施,也難以融入陌生的鄰里關系。
當一個家庭中有人難以適應農村生活,“回農村”便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而是會引發家庭矛盾的復雜問題。
還有,在城市里都混不下去,回到農村又能干什么呢?又拿什么來養活自己呢?
經濟層面的困境更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在城市都無法立足的人,回到農村后,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謀生挑戰。
傳統農耕模式已難以支撐家庭開支,糧食價格長期穩定,農資成本卻不斷上漲,靠種地養家糊口的時代早已遠去。
就算掌握了種植技術,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也是一大難題,缺乏市場信息和銷售網絡,豐收卻滯銷的情況屢見不鮮。
而農村的工業、服務業發展滯后,就業崗位稀缺,沒有一技之長的返鄉者,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
相比城市豐富多元的就業市場,農村的經濟環境對返鄉者來說,生存壓力絲毫不減。
此外,農村的土地和宅基地政策也在不斷收緊。許多地方規定,長期不在農村居住、戶口遷出的人,對宅基地的使用權限受到限制。
一些老舊房屋年久失修,若不能及時修繕,還可能面臨被收回的風險。
就算擁有土地,也需要符合相關政策要求才能進行開發利用,并非能隨心所欲地經營。這意味著,“回農村”的物質基礎也在逐漸變得脆弱。
還有一點,回到農村以后,面對的還有鄰里關系,人情往來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來維持的。常年在外面可能沒感覺什么,但是在農村生活,就會發現這方面的開支不少,也非常的類人。
在這些年有不少人選擇退休以后回到農村去養老,可是住了一段時間后,又紛紛返回城市里了,一方面是農村的很多不便利,比如就醫、交通等,另外一方面就是人情往來太累人了,它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會不斷的消耗我們。
將農村當作“退路”,本質上是對生活困境的逃避和對農村生活的理想化想象。
與其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搖擺不定,不如正視現實,在當下的環境中尋找破局之道。
無論是深耕城市,提升自身競爭力,還是結合城鄉資源,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都比“回農村”這個虛幻的退路更具現實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