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9日訊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濱城區三河湖鎮王素先村以傳統手工藝研學為切入點,創新打造“田小丫”鄉村研學品牌,通過“農戶+集體分成”的運營模式,盤活閑置資源,帶動村民增收,實現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24年4月運營以來,該村累計接待師生及家長2000余人次,村集體增收7萬余元,帶動20余名村民穩定就業,并獲評“全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營地”和“山東省體育研學特色項目”。
傳統手藝變身研學亮點,村民從“旁觀者”變“參與者”
王素先村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手工藝資源,將面火燒制作、馬扎編織、摔泥巴、捶花拓草等10余項傳統技藝轉化為研學體驗項目。不同于傳統課堂,這些課程直接設在村民家中,學生們在李嬸家學編馬扎,在“大表哥”院里玩泥巴,在“杜伯伯”指導下體驗垂釣,沉浸式感受鄉村生活的魅力。
“以前覺得這些手藝不值錢,現在城里孩子都搶著學!”村民李嬸笑著說。目前,全村已有8位手藝人、4戶村民主動加入研學項目,成為“鄉村共富合伙人”。手工藝的重新走紅,不僅讓村民重拾文化自信,還帶動了村晚、篝火晚會、呂劇培訓等文化活動蓬勃開展,2024年以來已舉辦各類活動20余場。
黨建引領盤活閑置資源,小投入撬動大發展
村黨支部堅持“小投入、快產出”原則,第一書記積極爭取300余萬元銜接資金,用于硬化村內道路、翻新健身廣場、建設村口小公園,全面提升村莊環境。“現在親戚來串門,都說咱村像個小公園!”村民王樹清自豪地說。
2024年10月,村集體成立“濱州田小丫研學有限公司”,進一步整合閑置房屋、土地和勞動力,推動研學項目公司化運營。同時,延伸產業鏈條,開發農家樂、民宿服務,并推出“素先印象”菊花茶、植物印染手帕、辣椒醬等特色產品,實現“研學+農旅+文創”多元發展。
聯農富農見實效,鄉村經濟活力倍增
研學項目的火爆,為村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除課程收入外,村民還通過農家樂、手工藝品銷售和農特產展銷拓寬了增收渠道。濱城區三河湖韭菜、有機西紅柿、藍麥面粉等特色農產品借研學東風打開銷路,2025年以來相關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0%。
“現在走在村里,就像在畫中游。”村書記王書林說。未來將圍繞傳統手工藝和農耕文化,進一步拓展研學內容,打造集體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讓王素先村成為濱州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
從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到研學打卡地,濱城區三河湖鎮王素先村的蛻變證明:只要找準特色、聯動村民,鄉村就能煥發新生機。如今,這個曾經普通的村莊正以“田小丫”為媒,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故事。
閃電新聞記者 呂敏 濱州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