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如皋市江安鎮兩度因負面事件登上省級監督欄目《江蘇政風熱線》,從司法干部違建宅院,到地方政府退款違約,兩起負面曝光將如皋市推上風口浪尖。
事件一:如皋司法局干部占用近1畝宅基地建園林別墅
如皋市江安鎮張莊社區村民舉報,當地司法局干部繆某將老宅拆除后,違規超面積重建徽派園林式住宅,并購買鄰居宅基地擴建。
記者現場發現,新建房屋面積遠超周邊民宅,東側填土區域疑似繼續擴建。繆某辯稱“僅維修老房”,但承認購買他人宅基地,并稱“向村委口頭報備過”。
江安鎮政府核查后確認,繆某僅以“維修”名義口頭報備,未履行書面審批程序,實際屬違規拆建,且存在超占宅基地、違規購買他人宅基地問題,違反江蘇省“一戶一宅”及宅基地禁止買賣政策。鎮政府表示將責令執法部門查處。如皋市司法局紀檢部門回應,若查實違規將依規處理,目前正進一步調查中。
此事件暴露出三重治理裂痕:
審批變空話:基層部門以“口頭報備”替代法定程序,將政策紅線異化為彈性空間;
監管總遲到:村級默許、鎮級滯后、市級表態的空轉鏈條,形成縱容違規的“默契閉環”;
法律成擺設:執法者帶頭踐踏規則,形成“守規矩吃虧、走偏門獲利”惡劣效應。
網友熱議:如果換作普通老百姓違建,早被拆除了。這種“知法者玩法”現象,實質是公權力對法治根基的自我消解。
事件二:投資不成,民營企業遭遇退款難
2021年,民營企業主陳先生經如皋市招商引資在當地繳納土地費等578萬元,后因政策調整致投資項目擱淺。
2024年3月,江安鎮政府與陳先生簽訂分期退款協議,但卻未按約定時間支付第二期款項,且在媒體曝光后仍以“籌措資金”“流程未走完”為由拖延,最終在媒體持續追問下承諾5月19日給付到位。
此事件同樣揭示出的三重問題:
契約工具化:白紙黑字的協議變成“空頭支票”,暴露出“重招商輕履約”的短視思維;
責任模糊化:“籌措資金”“流程未完”等托詞,實為部門協同失靈的責任轉嫁;
信任危機外溢:失信行為通過商業網絡擴散,可能觸發企業撤離的連鎖反應,損害區域營商環境的信用評級。
寫在最后:當法律執行者成為違建主角,當契約精神淪為行政博弈的犧牲品,如皋市江安鎮的這兩起曝光,恰似一面雙面鏡,既照見了權力的傲慢與任性,也折射出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亟待填補的規則黑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