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發現沒有,這些年雖然說農村的空心化明顯了,很多的村子里都只是一些老人,還有少量的留守兒童和婦女。
但是農村的新房子卻明顯多了起來,新蓋的樓房越來越多,像別墅、洋樓在農村也變得普遍了。
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外墻貼著氣派的大理石,乍一看,村里一派繁榮景象。
可走近了才發現,不少新房大門緊鎖,院子里荒草叢生,透著股說不出的冷清——這些花了幾十萬蓋起的房子,成了無人問津的“空心樓”。
在農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農民有錢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著建房子。沒有新房子的,會把老房子推到重新建。有房子的,也會想方設法來折騰一下。
然而,卻有不少人,新房子才建好不久就后悔了。
我隔壁的老張一家就是其中一位“后悔人”。在外打工十幾年,看著村里別家陸續蓋起了樓房,心里直癢癢。
這不前幾年過年回家,聽著親戚們有意無意炫耀自家新房,他咬咬牙,拿出了多年的繼續,還東拼西湊借了一些,總共差不多有四十幾萬,在老家蓋起了三層小樓。
房子蓋好那天,老張風光地擺了幾十桌酒席,村里人都夸他有本事。可熱鬧過后,現實的冷水潑了個透心涼:
一家人都在城里打工,一年到頭也回不來幾天。他的兒子和兒媳婦都是在城市里安家了,平時都沒空回來。而孫子孫女都是城里出生的,根本在農村住不習慣,更是不愿意回來。
老張兩口子,也是常年在外面打拼。因此房子建好幾年了,但也就第一年住了幾天,之后房子就空在那兒,風吹雨淋的。如今外墻很快就褪了色,門窗也開始變形。
每次想起還沒還完的債,老張就直嘆氣:“早知道還不如把錢存著,這房子蓋了跟打水漂似的!”關鍵是,在農村的房子又不升值,而且還不一定賣得出去。
這樣的故事在農村并不鮮見。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空置房數量已超過1000萬套,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近年來新建的住房。
這些房子的主人大多和張先生一樣,建房并非出于實際居住需求,而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在鄉親面前掙足面子。
在他們看來,在農村擁有一棟氣派的房子,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對故鄉的一種情感寄托。
然而,這種盲目建房的行為背后,隱藏著諸多現實問題。首先是經濟壓力。在農村建一棟中等規模的房子,少則三四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往往意味著多年積蓄的消耗,甚至背負沉重的債務。
其次是資源浪費。農村土地資源有限,大量空置房不僅占用寶貴的宅基地,還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這些空置房往往缺乏維護,隨著時間推移,不僅影響村容村貌,還存在安全隱患。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傳統的"落葉歸根"觀念根深蒂固,許多在外打拼的人總想著老了能回到故鄉安度晚年;可真蓋好了,又發現農村的生活和想象中大不一樣。
水電網雖通了,但購物、就醫、孩子上學都遠不如城里方便;年輕時的玩伴各奔東西,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生活單調得很。
另一方面,攀比心理作祟,看到別人建房,自己也不甘落后。更扎心的是,農村房子沒有產權,不能交易、抵押,花出去的錢很難收回來,進一步加劇了資源閑置。
這些“閑置房”背后,藏著不少人的無奈與虛榮。他們以為蓋了房就能留住面子、守住根,卻沒算清生活這筆賬。
當熱情退去,剩下的只有空蕩蕩的房子,和滿心的后悔。在沖動建房前,或許真該好好想想:這房子,究竟是為了住,還是為了別人眼中的面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