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
夏季的第二個節氣
為今年的5月21日
此時氣溫上升
雨水增加
濕氣加重
萬物逐漸豐盈
中醫認為
小滿養生
應注重健脾祛濕、清熱解暑
并調節情緒,防止濕熱內生
小滿節氣特點
氣溫升高,濕氣加重,人體易出現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濕疹、皮炎等癥狀。
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大,易引發濕熱內蘊,導致口臭、便秘、舌苔厚膩等問題。
小滿養生要點
1. 健脾祛濕
濕氣重易損傷脾胃,需重點健脾化濕,促進消化功能。
2. 清熱解暑
多吃清熱解暑的食物,避免濕熱內生。
3. 調節情緒
濕熱天氣易引發煩躁、焦慮等情緒,需保持心情舒暢。
小滿養生方法
1. 飲食調養
健脾祛濕:薏米、赤小豆、冬瓜、扁豆、山藥等。
清熱解暑:綠豆湯、苦瓜、黃瓜、西瓜、菊花茶等。
適量酸味:如山楂、烏梅、酸梅湯等,有助于收斂心氣、生津止渴。
2. 情志養生
小滿時節濕熱天氣易引發情緒波動,中醫認為“濕熱傷脾”,情緒過激易加重濕熱內蘊。可通過聽音樂、散步、瑜伽等方式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3. 運動鍛煉
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適度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損傷陽氣。
4. 中醫調理
穴位按摩:按揉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有助于健脾祛濕。
艾灸調理:艾灸關元、脾俞、胃俞等穴位,可溫陽健脾,增強體質。
在這個充滿生機的時節,讓我們順應自然規律,科學養生,保持身心健康。愿您小滿的陽光與雨露中,收獲健康與喜悅!
作者簡介
唐超前
中醫科主治中醫師
中醫科介紹
中醫科創建于2024年,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秉承“望、聞、問、切”,注重“理、法、方、藥”,強調中醫整體觀,充分發揮中醫傳統療法,全心全意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中醫藥服務。科室由中醫傳統理論為指導,臨床經驗豐富,診療技術精湛,醫德醫風高尚的醫療團隊組成。
精神醫學中西醫協同專科聯盟的成員單位。
診治范圍
1.精神心理疾病(神志疾病),如焦慮、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
2.對服用精神科藥物所致副作用,如便秘、腹脹、肥胖、惡心、泌乳素升高、勃起功能障礙、月經不調等。
3.頭痛、胃痛、面癱、蕁麻疹、痤瘡、帶狀皰疹等中醫內科疾病。
4.產褥病、咳嗽、感冒、鼻炎、鼻竇炎、積滯、小兒夜啼等婦兒常見病。
特色療法
針刺、浮針、溫針灸、天灸、艾灸、隔物灸、耳穴圧豆、正骨推拿、穴位埋線、穴位注射、拔罐、刺絡放血、刮痧、梅花針、中藥湯劑、中藥貼敷、中藥熏洗、中藥透藥、中頻治療、運動指導等中醫適宜技術和中西醫結合特色治療項目。
團隊介紹
蘇炯強
副主任中醫師
醫學碩士,中醫科副主任,莞邑青年中醫藥傳承代表。擅治病種:睡眠障礙、焦慮、抑郁;慢性胃病、胃潰瘍、反流性胃炎等;外感、咳嗽、蕁麻疹、痤瘡等;月經不調、痛經、絕經綜合征、弱精癥等,及因長期服藥引起的軀體不適,如胃腸功能紊亂、免疫力低下、內分泌不調等不良反應。
出診時間:周一下午(麥洲島院區)、周四下午(麥洲島院區)。
唐超前
主治中醫師
醫學碩士。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睡眠障礙、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痛癥方面:肩頸痛、腰腿痛、膝關節腫痛、四肢麻痛、四肢腫痛、外傷等脊柱、關節的疾病,及骨質疏松、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性疾病。同時,對頭痛、胃痛、腹瀉、帶狀皰疹、面癱等中醫內科疾病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引起震顫、流涎、便秘、乏力、月經不調等副作用。
出診時間:周二下午(麥洲島院區)。
莫婉君
中醫師
醫學碩士。師從嶺南名醫健翔集團創始人龍翔宇教授、海派小兒推拿第二代傳承人李明教授。擅長運用中藥、針灸等中醫方法治療精神相關疾病(如睡眠障礙、焦慮、抑郁)、因長期服藥引起的軀體不適(如腸胃不適、疼痛癥狀、疲勞)等不良反應及婦兒常見病(月經病、產褥病、咳嗽、感冒、鼻炎、鼻竇炎、積滯、便秘、小兒夜啼等)
出診時間:以微信預約掛號為準。
來源: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