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印巴空戰之后唯一拿到的好處就是落在印度境內的幾枚霹靂-15E的殘骸墜,而正是這幾枚殘骸,印度卻如獲至寶,并且已經有多個西方國際希望印度能夠將其共享。
那么,為什么外界對這枚殘骸都這么感興趣,難道西方國家真的可以僅憑殘骸逆向復刻一模一樣的?
霹靂-15E是中國近年來對外出口的高性能空空導彈,是殲-10CE戰斗機的重要配套裝備,作為一種遠程制空導彈,其設計目標是在超視距條件下打擊敵方四代或四代半戰機,甚至具備對部分預警機、電子戰平臺實施威脅的能力。
根據公開信息,霹靂-15E為霹靂-15的出口版本,它搭載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擁有主動雷達導引頭,具備數據鏈中段修正能力。這些技術在今天的空戰環境中并不稀奇,但作為中國武器體系中的關鍵組件,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整體性能力的投射,而不僅僅是導彈本身。
在沖突發生之后,印度方面曾一度對外強調“出于安全考慮”對部分導彈殘骸實施爆破銷毀,但隨著多個外部情報機構以及五眼情報聯盟都對這些殘骸剛興趣,并且愿意以此與印度展開某些情報共享,所以印度也開始猶豫了。
這些西方國家之所以對這些殘骸異常感興趣,并不是簡單地想要進行逆向工程,畢竟對于美國而言,其空空導彈家族如AIM-120、AIM-260已有幾十年持續發展,而霹靂-15E這一10年前的出口型號,其技術細節并不具備直接抄襲的誘惑力。
問題的關鍵不在“是否可以仿制”,而在于“如何了解中國目前的設計理念與技術路線”,從戰術角度講,理解對手武器的性能參數,可以幫助構建應對策略,尤其在遠程空戰越來越成為主流背景下,能否提前預判中國下一代制空火力的布局,對于美軍、日軍與北約空軍都有現實意義。
例如霹靂-15E采用的雙脈沖發動機,雖非新鮮技術,但其在中國彈藥體系中的系統集成方式,可能透露出一種“成本—性能—平臺兼容性”的綜合優化邏輯,而小型AESA導引頭的配置,更讓外界不禁思考,為何中國總是能穩定制造出符合實戰需求的相控陣部件?
通過碎片化的結構分析,尋找整體性設計思路的蛛絲馬跡,這才是美西方真正關心的問題。
很多人容易產生誤解,認為一個國家對外出口的武器系統,技術上都是“縮水版”,也不會承擔核心泄密風險,但事實并非如此。尤其是像殲-10CE和霹靂-15E這類成體系輸出的裝備,雖為出口型號,但其技術構架往往與國內現役裝備并無本質區別。
中國軍工系統在出口武器時,雖有明確的技術降級機制,但很多設計理念、關鍵接口乃至材料應用,依然保留著足夠代表性的內容,這就導致,一旦裝備在戰場或沖突中損毀,殘骸就有可能成為他國窺視中國防務技術水平的重要入口。而且情報的核心價值,往往不是“全拿”,而是“對比”,哪怕只有推進段結構、部分數據鏈接口、導引頭殘片,也足以讓具備高水平分析能力的國家推導出諸如發射軌跡、飛行速度曲線、作戰環境適配等關鍵信息。
這一次的霹靂-15E事件,也并非首次出現類似局面,幾十年前,埃及向中國提供蘇聯米格-21整機供研究,一度在中蘇關系中產生巨大波瀾,而且就那F-16來看,雖然中巴關系已經非常鐵了,但雙方從未在F-16等敏感平臺上展開深度聯訓,說明在情報防護方面,依然高度警惕。
當然,霹靂-15E的殘骸主要包括燃料耗盡的推進段和部分破損的零部件,最關鍵的AESA導引頭通常已被自毀機制破壞殆盡,所以通過簡單地逆向工程仿制整枚導彈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至于印度到底會不會將這些殘骸提供給西方國家,暫時還不得而知,因為莫迪也在糾結,借給對方的話確實可以換取先進技術或情報交換,也可以拉高自身在美日法情報圈的地位,增強話語權,但問題是,公開大方借出殘骸,會被國內視為對中“示弱”或“投靠西方”,更重要的是,此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中印關系,這都是莫迪需要權衡的。
所以最終莫迪該如何抉擇,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