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在商南縣城關街道任家溝村的環保驛站前,村民張大姐熟練地將分類垃圾投入箱體。“現在村里紅白事沒了攀比風,家家戶戶都在爭創‘文明家庭’,日子清爽又體面!”她的話語里,滿是對鄉風新貌的自豪。這一幕,正是商南縣以制度、文化、典型、數字“四維發力”推進移風易俗的生動縮影。
制度筑基,立規明約破陳俗。在過風樓鎮白玉溝村文明禮堂內,村民們正圍坐在一起修訂村規民約,將“婚宴不超過20桌”“喪事簡辦不超過3天”寫入新規。商南縣將移風易俗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成立新民風建設領導小組,構建“縣統籌、鎮聯動、村落實”工作機制,全縣128個村(社區)全覆蓋建立“一約四會”組織,修訂64個村規民約,征集116條家規家訓、44個家風故事,用“硬規矩”劃出紅白事辦理“硬杠杠”。
文化潤心,寓教于樂傳新風。春日的金絲峽鎮敬老院里,掌聲笑聲此起彼伏。商南縣“文藝輕騎兵”們帶著《春風又綠茶園村》《獻愛心》《濱河公園軼事》等原創節目走進院子,用詼諧的方言演繹著自立自強、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的暖心故事。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特色載體,全縣139個實踐陣地成為文明傳播“主舞臺”,100余名志愿者化身“文藝輕騎兵”,將移風易俗案例改編成快板、小戲、小品等本土藝術形式,深入田間地頭、社區廣場開展巡演。“以前政策條文聽著生硬,現在看節目就懂了——文明新風就是咱老百姓的幸福日子!”村民李大爺的話,道破了“宣講+文藝”模式的浸潤實效。
典型示范,頭雁領航聚合力。“老人養我們小,我們養他們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城關街道文明路社區道德講堂內,“中國好人”呂大姐分享著十年如一日照顧患病公婆的故事,臺下80多位居民深受感動。商南縣發揮黨員干部“頭雁效應”,推行婚喪事項“六不準”制度,3000余名黨員干部簽訂承諾書,帶頭簡辦紅白事200余場,為群眾樹立榜樣。同時,注重挖掘身邊典型,選樹“中國好人”3人、“陜西好人”22人、“好婆婆好兒媳”700余名,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成為常態。青山鎮花園村“陜西好人”韓大姐家常引得村民駐足“取經”,在她帶動下,全村文明新風也逐步從“個別示范”邁向“群體效應”。
數字賦能,道德銀行兌文明。高安梅,是清油河鎮清油河社區居民,她不僅是“身邊好人”“道德之星”,還是“村級服務平臺共建共治熱情榜前20名”的其中之一。清油河社區黨支部書記張馳介紹:“我們把原來的愛心超市搬到道德銀行,吸納儲戶947戶,已辦理業務142次,讓文明行為從‘無形’變‘有價’。”據了解,商南縣推行“道德銀行”建設,將勤勞致富、孝老愛親、移風易俗等6項文明行為量化為可兌換的“道德幣”,群眾憑積分換物資、享優先服務。全縣5.3萬名群眾主動參與“道德銀行”建設,文明實踐從“單向倡導”轉為“全民共建”。
如今,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已成為商南群眾“觸手可及”的精神家園。從制度約束的“硬規矩”到文化浸潤的“軟滋養”,從道德典型的“頭雁領航”到全民參與的“群雁齊飛”,商南縣正以“四維組合拳”破除陳規陋習,讓文明鄉風如春日暖陽灑滿山鄉,成為鄉村振興最動人的精神底色。
(通訊員 吳丹南)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