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應欽,做過兩次讓蔣介石恨得牙癢癢的事。
按常理,他早該被清算,但他沒有。
反而一步步爬得更穩,為什么?
——《壹》——
推蔣下野,卻全身而退
1927年,南京,熱得讓人喘不過氣,蔣介石面前堆滿了請辭信和逼宮電報。
武漢國民政府已經下最后通牒,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幾乎整個北方和南方的軍閥都在喊打喊殺。
蔣介石召集緊急軍事會議,會議室悶熱,氣氛凝固。
何應欽坐在角落,低頭,不發一言,蔣介石眼里冒火,他清楚,何應欽手里的黃埔系部隊,是能救他的最后王牌。
只要何站出來,局勢立刻逆轉,但何沒有。
他靜靜看著蔣介石孤軍奮戰,蔣介石講話時,聲音一度哽咽,沒人理他,連最信任的何應欽也背過臉去。
當天夜里,蔣介石簽下辭職令,南京大勢易主。
何應欽為什么沉默?因為他看穿了,黃埔系在北伐中損失慘重,地方軍閥趁機抬頭,蔣介石被孤立,靠死忠也守不住局勢。
如果此刻強行力挺,只會跟著一起葬送。
何應欽選擇沉默,既沒有公開倒戈,也沒有公開支持,他為自己留下了后路,事后,蔣介石在日記里寫下:“他若肯幫我一句,我何至于此。”
但更絕的是,何應欽離開會議廳那天,還被蔣介石客客氣氣送出門。
因為蔣知道,何手里握著黃埔軍校的命脈,握著中央軍的人事大權,真翻臉,自己死得更快,所以蔣只能咽下這口血。
第二次強硬,主張武力討伐,被蔣記恨,時間來到1936年,西安。
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消息傳到南京,炸鍋了,行政院、軍事委員會、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全亂了。
最高軍政會議上,何應欽這次不是沉默。
而是第一個拍桌子:“即刻出兵,討逆!”他迅速起草了轟炸西安的軍事計劃,飛行大隊調動,炮兵集結,剿滅張、楊的作戰方案密密麻麻。
——《貳》——
永不孤注一擲
何應欽是真的想救蔣介石嗎?不是。
他要的,是機會,如果蔣介石死在西安,他順勢清洗張學良,獨掌軍政大權,如果蔣活著回來,也得對他感恩戴德。
無論如何,何應欽穩賺不賠。
一邊投機,一邊站隊,何應欽從不把全部籌碼壓在蔣介石身上,也從不徹底倒向反蔣勢力,他在黃埔系內部建立龐大的人脈網。
顧祝同、關麟征、杜聿明,這些核心將領,都是他提拔的人。
一旦蔣失勢,中央軍依然是他的后盾,同時,他跟桂系軍閥保持微妙聯系,李宗仁、白崇禧,不喜歡蔣介石,但不討厭何應欽。
必要時,何能在夾縫中生存,何應欽有一個原則:“不主動出頭,不貿然表忠。”
比如1927年會議,他沉默,1936年西安事變,他主張強硬,但沒有私下聯系張學良,每一次危險操作,他都保持適度距離。
既顯示忠誠,又留有脫身余地。
蔣介石恨,卻無法抓住把柄,只能維持表面合作,蔣介石和何應欽的關系,說到底,不是情感,而是利益。
蔣需要何來統籌軍政,穩定中央軍,整合地方武力。
何需要蔣提供最高合法性,避免被地方派系清算,這是綁在一根繩子上的兩個人,彼此不信任,彼此又離不開。
——《叁》——
綁架權力,活到最后
兩頭下注,制造不可替代性,何應欽早就明白,單純依靠蔣介石是死路,派系林立,風向一變,昨天的紅人,明天就能滿門抄斬。
他做了最冷酷的布局:一手抓黃埔軍脈,一手拉攏地方軍頭。
中央軍里,他推舉顧祝同管長江防線,關麟征守河南,杜聿明打前線,這些人表面效忠蔣介石,背后卻聽命何應欽調度。
地方軍系中,他與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都保持私人情誼。
不深交,也不絕交,局勢亂,他有后路,局勢穩,他是功臣,蔣介石最恨的,是奴顏婢膝的人,何應欽偏偏不拍馬屁。
他永遠是那副冷臉,會議上,即使蔣怒拍桌子,他也不急不緩。
蔣介石曾多次抱怨:“何應欽不懂感恩。”但恰恰因為如此,何應欽活下來了,那些對蔣百般跪舔的人,比如陳果夫、陳立夫,最后不是死得更快?
權力場上,真心只值一顆子彈。
何應欽選擇的是冷靜下注,而不是情感下注,每到生死關頭,何應欽總懂得割肉,西安事變后,他推掉了軍政委員會的副總裁職務,甘心只做軍政部長。
表面是降職,實則避免了成為眾矢之的。
抗戰初期,蔣介石需要背鍋的人,何應欽主動承擔責任,簽署了備受爭議的《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
全國罵聲四起,但蔣介石心里清楚:“沒有何應欽,沒人替我擋槍。”
于是,何依舊坐穩軍政系統的中樞,蔣介石想清洗何應欽,多次考慮換人,但最終都停手,原因很簡單。
一旦動了何,中央軍會分裂。
蔣可以忍一個不聽話的部長,但不能忍一個失控的軍隊,何應欽用冷酷手段,把自己綁上了國民黨統治機器的最底層架構。
——《肆》——
權力的冷血邏輯
1945年,南京,日本投降儀式,何應欽站在最前排,代表中國受降,風光無限,但臺下的人都知道,蔣介石已經在安排削權。
不久,軍政部并入國防部,何應欽失去兵權。
1947年,轉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實際上成了掛名官員,功成即棄,這是權力場的規則,何應欽離開權力核心后,中央軍一盤散沙。
李宗仁、白崇禧迅速坐大,桂系趁虛而入。
蔣介石想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沒有了何應欽這個冷血協調者,軍政系統徹底失控,1949年,南京陷落,國民黨敗退臺灣。
何應欽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沒有被清算,沒有被軟禁。
只是慢慢淡出視線,他花了二十年寫回憶錄,字里行間,避重就輕,對蔣介石,不痛不癢,對自己,只字未提兩次"上眼藥"的事。
何應欽和蔣介石,始終不是朋友。
從一開始,就是交易,蔣介石需要一個能指揮中央軍、不問太多的冷面將軍,何應欽需要一張可以站在頂端、可以讓自己活下來的牌。
每一次關鍵時刻,何應欽都沒讓蔣介石真正信任過。
但每一次,蔣介石也都沒有辦法真的丟掉他,蔣介石想要絕對忠誠的人,何應欽只給了他“不得不合作”的現實。
何應欽想要安全,蔣介石只給了他“用完即棄”的冰冷。
何應欽明白:在蔣介石眼里,他永遠不是親信,只是工具,蔣介石也明白:在何應欽心里,忠誠只是交易的一部分。
這段關系,從來沒有溫度,只有利益,只有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