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如何通過科普教育走進大眾?如何打通科普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新時期科普產業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5月17日下午舉行的第四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科普產業發展分會”,與會者共商科普產業創新發展新機遇——當科學沾上“煙火氣”,科普產業化邁向“成長期”。
黃浦江的浪花奔流不息,兩岸的科普之光正在照亮更多可能。這座以“魔都”著稱的城市,正悄然成為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的“神經中樞”。從“家門口”的社區書院到遍地散落的科普場館、從科幻IP的孵化到“科普+”理念的探索……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上海以“敢為天下先”的姿態,走出了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創新路徑——上海的科普產業正承載著獨特的城市基因,編織著一張連接科學與大眾、現實與未來的巨網。
這場由上海技術交易所、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承辦的“科普產業發展分會”,以“聚焦《科普法》新動向,探索科普產業發展新路徑”為主題,通過專家演講、案例分享與圓桌對談,匯聚政產學研用多方力量,共商科普產業創新發展新機遇。科技部九司副司長李昕在題為《新修訂〈科普法〉解讀》主旨報告中指出,作為我國科普領域的重要法律修訂,新《科普法》強化了科普與科技創新的協同,明確了社會力量參與科普的權責,為科普產業規范化、市場化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融出新業態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
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科普知識如同被賦予生命一般,從博物館中靜態的標本轉變為文旅場景中靈動的體驗。新《科普法》中強調,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體育、衛生健康、農業、生態環保等產業融合發展。在上海,科普早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演變為一場跨界融合的“化學反應”。
近年來,在精神疾病日益高發的當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借助畫廊、月餅、表情包等文創及周邊產品,讓“600號”完成了從網友口口相傳的“祖傳梗”,到正向出圈的情感價值出口這一華麗轉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表示,“600號”的出圈帶來了“三大促進”:一是促進民眾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二是促進服務質量和覆蓋面提升;三是促進健康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每一個爆款產品,不僅是醫院文化的具象化載體,更沒忘記傳遞它內在的價值——呼吁人們關注精神世界。”
“要推動科普產業的發展,就要鼓勵科普產業進行產業融合,催生新模式與新業態,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上海科技館文創開發中心副主任包李君表示。去年,上海自然博物館與《摩爾莊園》創新“科普+游戲”的合作模式,點擊量高達10萬人次。“未來希望我們的產品能夠以新技術賦能產品疊加,通過新跨界來推動科普產業融合。”
開拓新路徑
從“政府輸血”到“產業造血”
“神奇的化學課”“小小氣象員成長記”“致青春中學生心理課堂”……一系列科普項目開創了科普交易的創新制度與模式,以市場的方式證明了科普產品的“含金量”。
一旦談及化學,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高無染、高耗能的低端產業。“這樣一個長期形成的‘妖魔化’印象,不僅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從事化學研究的熱情,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企業的發展。”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少胥表示。為了還原化學的“廬山真面目”,上海有機所就這樣踏上了15年的“科普長征”,形成了包括科普報告、實驗短劇、科普微電影等多樣態科普形式。去年上海科技節期間,“神奇的化學科普線下課程和課件開發”項目以技術服務交易的方式與上海科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開創了“滬科普”上海科普交易專板的“首單”。在黃少胥看來,這是一場“雙贏”。
“科普成果是傳播屬性和技術屬性雙重疊加的載體。”上海技術交易所交易管理部部長、科普專板負責人李陽通過介紹上海技術交易所的科普產業實踐,解析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如何搭建科普資源供需橋梁,促進科普產業市場化運作。她相信,科普交易平臺能夠推動科技成果與科普教育的共同發展,實現“兩翼齊飛”。“這是我們正在努力并實踐的方向,讓科學家的科技成果實現社會價值,讓科普工作從‘政府輸血’到‘產業造血’。”
邁向新時代
從“單向傳遞”到“雙向共創”
全國科技大會召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發布、諾獎獲得者聚集北京……2006年一次次的科普高潮讓這一年被定格為“科普產業元年”。春去冬來二十載,科普產業邁入“成長期”。會議壓軸環節,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輝主持“新時期科普產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圓桌對談,3位跨領域專家共議行業未來。
盡管成為一名科普產業工作者已經20年有余,但上海報業集團海上名醫創始人、副研究員崔穎坦言,在去年應邀參加科技傳播大會后,才真正有“如饑似渴找到組織”的感覺。“我們現在正處于全球科技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我們都深知科普的重要性;但從客觀事實上來看,科普要真正發展成一個產業,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經濟學視角,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芮明杰表示,產業的主體是企業,盡管科研院所也有自己的科普產品,但由于尚未接受市場檢驗,其價值難以估計,“科普的需求對一般公眾而言,并不是像衣食住行一樣的必需品。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軟需求’市場轉變為‘硬需求’市場,所謂科普產業化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如今我們看到的科普產業不局限于某個經典的產品,它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著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也支撐著我國主流文化產業發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普文化產業專委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普產業研究所所長周建強表示,“從‘單向傳遞’到‘雙向共創’,科學普及的產業化浪潮,終將讓高深科技“走下神壇”,化作滋養社會進步的磅礴力量。”
本文來源于“上海科技”。作者:孫亦真。攝影:楊浦東。編輯:藍悅。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