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科學會堂,下午1時,突然爆發出孩子們熱烈的歡呼聲。
中國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長白響恩、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姜雪峰等科學家和科普大咖,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與光電技術實踐工作站站長孫麗崴,還有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的青少年代表們,在紅毯上并肩前行,科學家們身上沉淀的嚴謹認真與青少年們對科學的昂揚熱忱,匯聚成為奇妙的組合。
這是上海市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節啟動儀式上的一幕。新民晚報記者了解到,本屆青少年科技節將持續至10月,以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科普基地體驗活動、科學普及傳播活動為重點,鼓勵廣大青少年自覺對標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積極加入科技創新實踐行列,成為上海未來的科技新生力量。
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承辦的上海市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節在張江科學會堂啟動
學生在科技沃土茁壯成長
上海始終將創新教育作為引領未來的關鍵,通過不斷創新的教育模式與持續發展的科教融合,為每一個青少年點亮通往未來的成長之路。
在申城,教育的邊界正在消融——課堂延伸至實驗室的操作臺,知識生長在院士領銜的經典導讀里,靈感迸發于37家實踐工作站的前沿課題中。據介紹,上海通過建立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工作站、青少年科學研究院、青少年創意設計院、青少年工程院等平臺,將校內外教育資源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科技的沃土中茁壯成長。
紅毯攜手,科學家與青少年共燃科學薪火
新民晚報記者獲悉,上海正以國際化視野構建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新高地。過去5年,上海學子在國際科創教育舞臺斬獲457項大獎,其中金獎、冠軍超250項,每一個獎項都是向世界遞出的“青春名片”。
新時代的科學教育需要系統設計、合力驅動。令人欣喜的是,上海構建起“資源鏈+云端鏈”,開發“素質教育優質資源平臺”,匯聚起7000余門課程,科普科創、藝術人文、體育鍛煉、健康安全四大領域全覆蓋,讓科技素養不再受限于教室的空間;構建起“名師庫+導師團”,院士、科學家、教授、工程師、高校導師,點對點推動科創種子落地生根。
據透露,在為期半年的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節期間,將通過市、區、校三個層面分別開展線上線下100余場活動。“一平米博物館”“科創校長空間站”“科學桌游”等活動也將積極推進。
啟動儀式上還透露,黃浦江邊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創體驗中心“蟲洞”即將落成,孩子們將在一線科學產業中感受科創的真正魅力。
用發現和探索串聯成長路上的問號
本屆青少年科技節啟動儀式也是上海科技傳播大會科創教育分會的重點內容,活動圍繞“問號里的成長——科學思維賦能素養提升新實踐”,從探究科學問題出發、聚焦科學思維培養、匯聚多方合力,凝聚起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澎湃力量。
中國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長白響恩與四位同學對話,用親身經歷訴說從叩擊科學的大門,到將生活中的困惑轉化為科研課題,再到在失敗與創新突破中成長的生動故事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褚詩語在河邊發現一只悠然踱步的白鷺時,突然想問:為什么城市里看不到它們?這個問號讓她開啟了《城市鳥類回歸原因初探》,后來她又完成了《上海地區白紋伊蚊調查研究》和《2023春季上海地區鳥撞現象調查研究》。
古箏為何會“跳碼”?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東灘學校八年級陸熠的科學之路,就從這個問號開始。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她開啟了《古箏“弦—碼系統”在演奏及調音時的力學分析》;隨著研究的深入,新問題又來了——琴碼與琴板的貼合狀態會對古箏音色產生影響嗎?于是新課題“接踵而至”——《古箏音色定量化分析和一種琴碼改進方案》。
“剛開始做項目時,我才六年級,還沒學過物理,數學基礎也比較薄弱。我自學了部分初高中的物理和理論力學的知識;為了快速地處理實驗數據,我還自學了Excel和Origin并運用公式實現數據全自動計算。為此我也被指導老師調侃為‘人機’,就是人形機器的意思。”陸熠說。
中國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長白響恩為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挑戰問題的孩子們點贊。她說,希望每位熱愛科創的孩子們,用善于發現、勇于探索的精神串聯起成長路上的每一個問號,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長,勇往直前!
原標題:《從問號出發茁壯成長!參與到科創行列吧,你們是上海未來的科技新生力量!》
欄目編輯:張炯強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陶磊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